我校2012年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揭晓

作者:宗莲松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12-10-16浏览次数:2406

      近日,学校印发了《西华大学关于公布2012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西华教字【2012】264号),“多样化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机械工程师特色班的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等25个项目获得一等奖,“省属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普通工科院校《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等27个项目获得二等奖。
      为做好我校今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和第七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励的推荐工作,9月19日上午,学校在行政楼一楼报告厅召开了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会,校长孙卫国,校党委副书记王民朴,副校长何建平、胡丹,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各项成果申报负责人及各学院院长(副院长)参加了会议,何建平副校长主持评审会。
      会上,各项目负责人依次对成果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说明,评审专家在认真听取了各项目成果汇报后,依据评审规则,以不记名投票的形式,对申报西华大学2012年优秀教学成果奖的52个项目进行了评审。
      随后,学校对评审结果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公示。本次评选出的52个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展示了我校各教学单位不断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据悉,“多样化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等20个项目被推荐申报四川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

附:2012年西华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名单
1、一等奖名单: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完成单位

多样化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何建平、马力、赵修文、蒋珍菊、何太碧、黄琦、庄发文、熊朝坤、何锡辉、姜昕、李艳、宗莲松

教务处

“机械工程师特色班”的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王进戈、蔡长韬、周利平、张均富、秦付军、向中凡、陈朴、王霜、董霖、邓成中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业设计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玉萍、屈立丰、周睿、周勇、孟凯宁、祁娜、孙虎、谢淑丽、王蓉

艺术学院

构建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面向工程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王军、董秀成、魏金成、谢维成、叶凯、杨洪、张彼德、阳小明、李涛、郑宇

电气信息学院

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校地合作EPP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小南、谢合明、章道云、牟绍波、君、周佩、姚世斌、郑劬、刘薇、胡伟

管理学院

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张朝伦、蒲俊、李顺初、张岩、陈广贵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陈祥贵、袁永俊、车振明、李玉锋、何宇新、李明元、芮光伟、张大凤、陈志伟、李鹤、张良

生物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

魏晓伟、赵平、张崇才、曾明、贺毅、魏远文、刘云强、丁士华、王小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过程监控和质量考评为抓手,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万远英、王贝、郑小明、尹德志、钟兴明、齐巧霞、王熠、罗钰、陈秀章、吴红伟

政治学院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的人文通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谢应光、潘殊闲、范国英、冯永泰、王方、郑家治、张帆、徐宁、王国巍

人文学院

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工程造价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陶学明、熊伟、王辉、李颖、陈泽友、李海凌、陈胜明、卢永琴、王莉、项健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章道云、君、周佩、陈万江、邓学芬、余鹏举、姚世斌、曾维君、郑劬、朱广财

管理学院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索

谷晋川、江元霞、梅自良、杨晓静、冯栩、魏春梅、龚志莲、杨开明、王华、赵帆

能源与环境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大专业多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探讨

宋文武、刘小兵、李庆刚、符 杰、曾永忠、赖喜德、江竹、张翔、余燕

能源与环境学院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王强、徐元彬、赵琪、叶飞、张晴川、杨旭波、陈、李霖、易宇峰

学生工作部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李学芹、董小莉、缪道蓉、徐红英、郝志平、黄有才、洪颖、李同奇、刘浩波、赖琳

外国语学院

“一核心、两平台、三通道”,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吴涛、徐延海、杨仁华、唐岚、陈飞、王永忠、黄海波、李磊、郭莉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经济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兰虹、刘泽仁、卓武扬、张华、于代松、张利、王文君、高庆成、陆雨、苏文明

经济与贸易学院

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交通工程省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

孙仁云,李慧,朱晓海,高红丽,张诗波,郭寒英,刘建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精品课程”三位一体,创建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古滨、万鸣、胡文绩、田云德、舒志乐、蒋华、邱清水、唐学彬、彭俊文、曹吉星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尹建英、胡媛媛、瞿沐学、谢敏、刘玉茹

外国语学院

基于机械原理课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强、张均富、黄民毅、陈华、秦小屿、孙书民、安俊英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微机、单片机、微机接口技术系列实验教学改革

谢维成、杨景常、董秀成、王孝平、杨帆、郑海春、王萍、王胜、余建华

电气信息学院

以工科为核心的《微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

李玉锋、车振明、焦士容、唐洁、向文良、张大凤、杨潇

生物工程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唐岚、蔡云、谭金会、张易红、滕艳琼、徐延海、王永忠、廖文俊、赵玲、杨仁华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2.二等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成果申报单位

省属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张崇才、贺毅、刘锦云、卞军、彭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普通工科院校《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舒欣梅、王军、魏金成、雷霞、叶凯、王萍、高秀梅、侯思颖、宋潇潇

电气信息学院

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公关素质和公关教育模式研究

余禾、王永昌、范小华、孟阳、余传英

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复合型人才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张跃刚、蔡长韬、向号、李明、郑义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面向工程项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霜、廖敏、周利平、董霖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基于课程和竞赛“双平台”的建筑学城市规划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王泽云、康亚雄、江毅、钟健、曹伦、许康、段川、陈倩、郑澍奎、付劲英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基于信息技术整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物流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张学尽、黎青松、梁涛、刘晓晗、潘恒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张利、兰虹、高庆成、熊于宁

经济与贸易学院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立体教学模式与互动式学习机制研究

熊于宁、李雪玫、高庆成

经济与贸易学院

《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王文君、于代松、贺刚、曾建明、金乐茹

经济与贸易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付成华、徐良芳、涂兴怀、刘晓辉、张焕敏

能源与环境学院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杨小林、赵琴

能源与环境学院

充分利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李志勤、杨开明、宁海燕、姚晓红、施浩然

能源与环境学院

地方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张邦铺、冯永泰、杨廷文、王黎黎、唐丹

人文学院

旅游文化特色课程设置与历史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徐宁、官性根、李钊、吴会蓉、燕朝西

人文学院

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何宇新、杨文宇、王周玉、钱珊、李锐、李玲、杨潇、罗静、陈祥贵

生物工程学院

基于“质量工程”建设理念下的“线性代数”教材建设(教材)

胡劲松、王正华、李顺初、陈广贵、王玉兰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刘克剑、魏冬梅、陈克力、石红、余伟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西华大学跆拳道教学改革之研究

王永生、李江、王文平、刘利丽、徐伟、金萍、何盛、胡天友

体育学院

西部地区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董小莉、唐利平、李国宏、林晨军、邓远洪

外国语学院

工科背景院校理学的支撑作用教学改革研究

冯灏、马梦林、樊群超、袁正华、王宏、蒋珍菊、何锡辉、李庆刚、袁永俊

物理与化学学院

物理专业教学改革

金蓉、杜泉、王时建、袁正华、刘建国、郭建军

物理与化学学院

工科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张燕、马梦林、刘家琴、唐孝荣、岳松、陈绍玲

物理与化学学院

基础课程泛专业教学实验与美术学学科体系建设

刘能强、屈立丰、李瑛、张军、冯戈、邓远清

艺术学院

具有市场意识的设计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王丽梅、舒悦、吴午华、黄静、程辉、周红明、冯振平、冯志、周勇、王裴

艺术学院

课堂教学、经典阅读、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改革探讨

齐巧霞、李伯霞、李胜萍、袁梅、蒋代谦

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模式和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陈秀章、李伯霞、李胜萍、袁梅、王贝

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