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举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作者:学生通讯员 舒婷来源:西华大学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2-10-24浏览次数:1132

      10月23日下午3:00,由我校研究生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联合举办的“2012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四教报告厅举行。研究生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学校2012年新入职教师、新增硕士生导师以及2012级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人文学院教授、院长谢应光应邀作报告。
      此次宣讲教育报告会旨在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技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四川省科协、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2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我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宣讲教育报告会主题,谢应光教授作了题为“科学道德及相关问题”的专题讲座。谢教授从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科研伦理以及学术规范五个方面作了阐释。

        
                                                   “科学是存在道德问题的”

       
      谢教授首先从科学道德谈起,指出科学肯定是存在道德问题的,科学道德同样是一种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行为素质。围绕科学道德,他还指出了“一稿多投”、“抄袭”等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表现。
      在科学道德问题下,谢教授还分析了当前我国学术风气不好的原因。他认为,我国教育文化水平严重滞后、求真务实精神的缺失、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等是造成学术风气不好的主要原因。谢教授结合对学风现状的调查以及自身经历指出,由于科学道德的缺乏,当前存在很多“成果包装”、“学术造假”、“学术欺骗”等问题。

        
                                                    “这就是科学精神”

       
      报告会上,谢教授通过“华罗庚精神”和牛顿的实证研究等案例,分析了科学精神的内涵。他说,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包容精神、民主精神、献身精神、理性的怀疑精神以及开放精神等都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他提到,作为科研工作者应该了解科学精神,明白科学精神的底线。
      围绕科学精神,谢教授也谈到了当今科技界的科学精神缺失和学风浮躁的问题。他认为主要表现在科研活动的功利色彩,学科权威人士丧失了科学质疑和评判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不尊重、不关注,抄袭他人成果等方面。对此,谢教授通过王洪成“水变油”诈骗案,指出了这种情况下的科研会给国家和学术界带来严重的后果。
      “要在人文价值的基础上考虑科学的发展!”在指出科学精神重要性的同时,谢教授更强调了科学精神要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决反对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

       
      本次报告会,谢教授重点谈到了科研不端和科研不当行为。他指出“篡改、杜撰、剽窃”是科研不端行为下的三大主罪,并以一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严重抄袭为例,指出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科研不端行为。
      谢教授说:“科研不当行为是与科研不端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他指出,科研不当行为主要表现在数据不当使用、违反科学规则、不当的同行关系、师生关系等方面,并通过2009年韩国科学家黄禹锡案件和2010年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解剖学实验案件生动形象地向师生们指出了科研不当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

        
                                       “一个科研工作者要具备的科学素质”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要做好科研工作,除了要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问题外,还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素质以及学术规范。
      报告会上,谢教授指出,科研人员要坚持尊重原则、风险(伤害)最小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等基本原则。同时,在科研工作中还要做到诚实,公开,公正,尊重知识产权等重要方面的学术规范,努力成为一名有科学道德、有科学精神的科研工作者。
      据悉,此次宣讲教育报告会是我校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的系列举措之一。与会者反映,听了谢教授的报告,对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对科研不端、不当行为的表现和危害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很有教育意义,并表示要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以身作则,严格自律,模范遵循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诚信科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为学校学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宣讲教育会场(一)

谢应光教授为师生作宣讲

宣讲教育会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