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成都检察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敲警钟:警惕“窃密风云”

作者:张雪萍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04-30浏览次数:154

    《四川在线》427日以“成都检察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敲警钟:警惕‘窃密风云’”为题,采访了我校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特聘院长张楚。全文如下:


川在线消息(记者 任鸿 唐子晴)今年426日是第19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成都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成都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2017-2018)(以下简称《白皮书》),对全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案件办理情况进行通报。记者梳理发现,《白皮书》中,有一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被多次提及——侵犯商业秘密案。

这类案件有何特点?企业应该如何防范?记者进行了采访。

现状:商业秘密侵权类案件不断增多

《白皮书》通报称,2017年至2018年,成都全市共受理知识产权审查起诉案件209486人,提起公诉143318;办理知识产权民行检察监督案件19件。《白皮书》指出,当前知识产权案件主要呈现“两多一显”的特点,即商标侵权累刑事案件多、商业秘密侵权类案件不断增多、网络侵犯著作权现象愈加凸显。

“在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上升趋势明显值得关注。”成都市检察院公诉二处处长陈世体介绍说,2017年成都市检察机关“双报制”运行以来,共受理商业秘密类案件线索17件,审查起诉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39人,“案件基数不大,但呈现出上升趋势”。陈世体进一步解释说:“这与近年来,成都高科技企业增多,企业间人员流动加大不无关系。”

《白皮书》也指出,部分企业保密意识及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足,导致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数量增加,企业商业秘密内盗、技术参数外流、核心人员离职等现象频发,甚至个别研发人员辞职时带走核心技术,并申请专利,致使原公司商业秘密被迫披露,严重冲击市场竞争秩序。

“对企业来说,侵犯核心技术等商业秘密的行为可谓‘釜底抽薪’。”参与过此类案件办理的成都高新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奇圣举例说,成都一家物联网领域的高新企业因商业秘密被侵犯,多年投资“打了水漂”,被迫破产。

支招:企业日常管理“长点心”

据了解,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有作案手段隐蔽,办理难度大,存在举证难、损失认定难等特点。如何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陈世体介绍,首先,要提升检察官办理此类案件的专业能力。为此,成都市检察院率先在副省级城市检察院建立知识产权专业办案团队,将分散在各内设部门的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检察职能进行整合,创建知识产权“三合一”专业化办案模式,统一办理知识产权民事检察监督案件、行政检察监督案件和刑事案件,通过专业化办案组织的打造,让人员的专业化与案件的专业化相适。同时,成都市两级检察机关将刑事案件引导侦查与民行案件引导维权相结合,创新建立“双报到+双引导”工作机制。“当权利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在向公安机关报案的同时,可将报案材料送至检察机关进行同步审查。”陈世体说,目前,全市首例通过“双报制”办理的商业秘密案件已提起公诉。

避免陷入“窃密风云”,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特聘院长张楚建议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长点心”,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张楚建议,企业可以跟员工签署保密协议,加强对关键岗位员工约束,同时,擅用“物理隔离”手段,比如设置保密电脑、保密室等,不让技术秘密、经营性信息等商业秘密轻易被他人获取。

张楚同时提醒,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企业在引进技术时,也要警惕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情况。“在引入专业人才时,最好让其提供‘上家’的工作交接清单,写下承诺书,或者找专业人士开展尽职调查,避免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企业带来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