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青春榜样|从工厂到学校,84岁老教授一生坚守育人初心

作者: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0-08浏览次数:668

“四川发布”106日以“青春榜样|从工厂到学校,84岁老教授一生坚守育人初心”为题,报道了西华青年们用一首经典诗作《少年中国说》展现青春的蓬勃朝气,用实际行动热情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报道全文如下:

奋斗者正青春!9月30日起,由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学生联合会共同指导,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主办,四川发布策划承办,联合星星诗刊及全省多所高校共同发起“奋斗者·正青春——迎接党的二十大·四川高校诗歌朗诵大接力”线上活动。各大高校凝聚青春的力量,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合作接力,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年强音。

而从这些高校毕业的校友们,不仅是奋勇前行的时代“先锋”,也是学弟学妹们的青春榜样。他们都有怎样的故事?对学弟学妹们又有什么期望和建议?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青春之路!

在西华大学,青年们用一首经典诗作《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作散文 节选)展现出青春的蓬勃朝气,用实际行动热情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当画面灯光亮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身佩党徽缓缓从黑暗走向屏幕前,用浑厚的嗓音拉开诗作朗诵的序幕。他是陈士力,1997年从西华大学退休,曾任西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系主任(现汽车与交通学院)。

为朗诵好开篇诗句,84岁的陈士力在接到学校邀请后便把8句诗文认认真真抄写了10余遍,还反反复复进行背诵,确保录制时做到一字不差。虽然只有一天准备时间,里面许多字的读音,他都上网进行查阅力求无误,对朗诵的发音、节奏、停顿斟酌又斟酌。陈士力说:“这几句诗是《少年中国说》最重要的主旨,虽然是很熟悉的诗歌,这次朗诵让我又一次热血沸腾,我想这就是这个活动的意义。”

从工厂到学校

为国家培养更多汽车专业人才

1959年,22岁的陈士力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后便分配到四川农学院农业机械系(现四川农业大学)任老师。1964年进入乐山一家工厂从事机械方面相关工作。

“在70年代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现西华大学)常常组织学生来到我们工厂参观、实习,并邀请我为同学们讲课。”陈士力说:“那时刚恢复高考,学校老师缺口很大,他们极力邀请我到学校任教。”

1980年9月陈士力从工厂调任,进入四川农业机械学院(现西华大学)主讲汽车拖拉机专业课程。“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认认真真上课。”带着工厂16年的工作经历,陈士力对机械操作不仅有丰沛的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实操经验,上课负责认真,课后学生也很爱向他请教问题,课上课下都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1984年陈士力正式调任为四川工业学院(1983年更名,现西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系主任,凭借多年经验陈士力敏锐察觉:中国的汽车工业必然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拖拉机农业机械大刀阔斧转向汽车工业,将年轻教师外派进修,新招收汽车专业老师,更把原有拖拉机置换为汽车相关零部件,引进汽车专业设备。“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陈士力就是‘败家子’。”陈士力回想起打趣道:“1990年西华大学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我们专业也是第一批通过的硕士点。”

经历三次入党宣誓

喜欢为同学们上党课

1997年,退休后的陈士力很不适应闲下来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爱折腾”。在他的笔记本里,他写了这样一句话作为退休后的座右铭:让我退休的生活永远充满着阳光和激情,让生命之树常绿。

退休后,他担任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作汽车尾气排放等专业知识讲座,参加诗会学习诗歌朗诵,还受邀回学校为同学们讲党课。

陈士力至今回忆起人生中的三次入党宣誓依旧激动不已:“1984年我第一次入党宣誓,当时觉得很光荣;第二次重新学习党章,又进行了一次入党宣誓。”但最让陈士力难忘和拥有很深感触的是在建党100周年的那次宣誓:“那一次我真正理解‘入党’的含义并非为了光荣而是责任,必须按照党员的要求严于律己。”

在陈士力给同学们准备的党课内容,通过自己第一次演红色话剧、2008年赴汶川文艺演出慰问、为抗击新冠疫情作歌等亲身经历来让同学们深刻体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想告诉同学们作为一个党员,信仰、责任、忠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党员首先要有信仰,要理解身为党员的责任,脚踏实地,忠诚于党,我是这样想的,我也尽量这样做的。”

此次活动在陈士力看来也体现了老党员与新党员之间精神上的传承。他希望,新时代青年人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有责任感,无论做什么、做哪一行,要心中有信仰,忠诚于党,用青春奋斗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