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客户端】创造性应用脱贫攻坚经验促进乡村振兴

作者:曾益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9-10浏览次数:739

  9月8日,“光明日报客户端”登载了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尹德志教授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署名文章,文章题目为“创造性应用脱贫攻坚经验促进乡村振兴”。全文如下: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托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在现行标准下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一定能如期实现。但摆脱贫困不是终点,也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将脱贫攻坚的好做法、好经验创造性应用到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创在性应用脱贫攻坚经验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整体性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突出人民主体地位。

文章截图

  一、创造性应用脱贫攻坚经验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其主要任务各不相同。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采用一系列特殊措施,提高低收入农民的家庭收入,基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尽可能补足制约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发展的短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乡村振兴重点在于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根本指针,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让我国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要任务不尽相同,采取的手段和措施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性地应用脱贫攻坚的经验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创造性应用脱贫攻坚经验必须坚持整体性性原则。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是一个整体和一个系统。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但新中国底子薄、基础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息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整体性性原则,就是要树立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将脱贫攻坚经验应用到乡村振兴中必须坚持:第一,要坚持系统谋划。系统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脱贫攻坚的要素和乡村振兴的要素有相同之处,但也不同之处。脱贫攻坚的某些经验原则应用到乡村振兴中未必能产生正面效应。第二,要坚持与时俱进。相对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起点高、要求高、涉及面更广,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并不是脱贫攻坚的所有经验都能应用到乡村振兴中去。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甄别出有益的经验。第三,要注意有序衔接。脱贫攻坚是我国扶贫事业的冲锋战略,乡村振兴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脱贫攻坚中,基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量投入,基于产业发展制定并实施了大量的规划,基于科技扶贫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实现有序衔接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创造性应用脱贫攻坚经验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贫攻坚的经验是在系统总结脱贫攻坚的做法、成效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将正确的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中有利于实践取得新的成效。但是实践是现实的具体的,因此将任何经验性的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必须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多年的脱贫攻坚实践,成效显著经验丰富。但对经验概括总结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只有经历了乡村振兴实践检验的经验才能逐渐推广应用。脱贫攻坚经验丰富,如何与乡村振兴进行对应,选择何种路径,采用何种方法,这是一个实践问题。脱贫攻坚经验应用于乡村振兴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相统一。

  四、创造性应用脱贫攻坚经验必须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统一是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经验。我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道路。这是一条为了人民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减少了7.4亿贫困人口。这是一条依靠人民之路。在脱贫攻坚中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这是一条人民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之路。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夯实,贫困人口的收入显著提高,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这是一条创新之路。中国脱贫攻坚采取的诸多重要举措,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脱贫攻坚经验应用到乡村振兴中去依然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党的智慧来自于人民,“必须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党的信心来自于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脱贫攻坚的成效是在战胜各种困难和克服各种风险基础上取得的,乡村振兴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脱贫攻坚经验“用什么?如何用?”这些都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将我国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创造性应用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定会促进乡村更好更快振兴。

(供稿: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执笔人: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尹德志,李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