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来了!西华男神女神组团为你授课,错过再等一学期!

作者:黄潇 学生通讯员 蔡晓宇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12-06浏览次数:1135

    你知道最近很热门的AI吗?你知道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从何而来?你知道春晚节目《蜀绣》时的“分身术”秘密何在?如果你的回答“Yes!”接下来这堂课将满足你所有的好奇心。这堂课可不简单!课程内容是精雕细琢,老师也是精挑细选。这堂课就是2020年春季将与大家见面的,全校通识教育核心课之一的《科学技术发展简史与前沿》。一门课程,10位优秀老师,这样的“顶级配置”,错过再等一学期!在这堂课上,你不仅能够接触到各种“黑科技”,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10位老师联手打造“金课”

    2018年学校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推进并实施通识教育改革。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单独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构建了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核心课”和“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说到这门课程,用一个“牛”字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

    谈到科技,大家脑袋里冒出的关联词一定是“高深”“有难度”“不易懂”等觉得 “高攀不上”的词,而《科学技术发展简史与前沿》这堂课将颠覆你的固有看法。这门课将采用通俗易懂、易于理解的方式为大家讲解那些“高大上”的科学知识。由来自理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以及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这四个学院的10位高学历、高水平、高颜值老师,组成的一个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的优秀教学团队,将轮番为你“传道、授业、解惑”。这支团队的“男神”“女神”们平均年龄35岁,最小年龄30岁,不仅是全博士学历,而且在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大部分是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一、二等奖的获得者。

    在这门课堂上,将有曾获西华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的吉驭嫔,第五届西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的王亦恩,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全国一等奖的吴昌东,西华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的张园园,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的钱珊等优秀老师站上讲台为同学们授课。他们创意无限幽默风趣,博学多识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们喜爱,有的课程几乎是一课难求。

    除了优秀的教师团队,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也是精心打造,创意满满,值得期待。每节课内容都由团队老师集体备课,不断优化,反复打磨,将使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学模式,如学生热捧的选项卡、好弹幕、反馈单等小程序进行授课,增强课堂互动性。
    在《科学技术发展简史与前沿》这门课上,知识的传授不是最终目的。在网络时代,同学们不缺少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缺少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深究,通过学习让同学们能够了解该学科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挖掘科技背后蕴含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学习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的思辨能力、科学素养得到提升,使学生有获得感。据该教学团队的负责人理学院吉驭嫔副教授介绍:“该门课程主要分为8堂课,16个学时,分别由10位不同专业的老师根据设计好的课程内容进行授课。”

    现暂定的教学内容有10个。团队将视每学期的情况而从中选择8堂课进行教学。这些课程不光名字看着有趣,实际授课内容也有趣、易懂、接地气!

    在《留住“光”与“影”的美丽——浅谈各种成像技术》这堂课中,将为你一一揭秘李宇春独唱《蜀绣》时的分身术,邓丽君能“复活”与周杰伦隔空对唱,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从何而来。 在《智能芯片——创造不一样的新时代》这堂课中,老师将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中的芯片讲述到国与国之间的“芯片战争”,让同学们认识到这小小芯片背后的巨大力量。《“虚幻列车”上的奇闻趣事》将带你穿越五十亿年,走进时光的旅行,感受黑洞的“死亡”魅力。 你知道最近很热门的AI吗?它也将被融入课程当中,爱(AI)电子,爱(AI)生活,欢迎你加入《电子技术,AI世界》这堂课。

    看到这些有趣的名字和内容,大家是不是既激动又好奇,思绪已飘向向往的课堂了。“这8堂课从内容上看是独立的,其实它们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共同串起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简史、展示了中国科技的日新月异。”吉驭嫔说。

    老师们在讲课时不会拘泥于学科专业知识的细节,而是深挖内部的精髓,培养同学们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简单、违背常识的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思维如何战胜常识。比如美国第一座跨江大桥工程的垮塌,竟然是因为桥本身的频率与当地四级风的频率相同,产生的“颤振”而导致。在课上,老师将通过对这件事的讲解,让同学们懂得考虑事情要全面,建立严谨富有逻辑的思维,不然就可能像这座跨江大桥一样“功亏一篑”。

团队成员进行讨论

    通过对这些逸闻趣事的讲解,主要是向同学们传递一种思维模式,当遇到问题后怎么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学习甚至是生活中的问题,其本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是在把学生的最大潜能激发出来,让同学们成为即有知识广度,又有学习深度;既能跨学科思考,又能解决问题;既开放协作,又善于自我突破的“T”型人才。正如团队老师所说,不仅仅学习知识,思维的提升和锻炼才是永恒的财富。

    由这些优秀老师组成的一支有活力、有热情的、并致力于打造金课的教师团队为你上课,你还能淡定吗?想要听课要记得提早抢课哦!当然,既然是必修课,2019级及以后年级的西瓜籽们都会选到这门课,大学四年内修完即可。


数月准备,只为台上的完美呈现

    为了使学生在认识当代自然科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广泛了解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前景、了解神奇的科技世界,从而达到使学生们感受科技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团队老师们在课前的准备活动可谓是煞费苦心。

    今年5月接到学校布置的课程任务后,吉驭嫔被定为团队负责人,作为青年教师,她对教学充满热情,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拿过许多奖项,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组团、招人是她着手做的第一件事情。因为该课程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性,要把内容讲述得通俗易懂又有趣味,授课老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激情、有创意、有想法,能用“00”后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授课。在一次一次的交流、沟通、单独面谈后,一个、两个、三个……她把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们“谈”进来了,很快组建了一个教学团队。

通识课程调研交流座谈会

    人员有了,团队教学质量的把控,团队成员的稳定成了吉驭嫔考虑最多的方面。“教学质量的把控首先是团队成员本身教学水平要过硬,教学内容需要群策群议,集体备课来保证教学质量。”吉驭嫔说。在认真思考规划后,她组织老师多次集体讨论,老师们挤出时间,牺牲课余时间在办公室里反复讨论、碰撞,在内容确定后又一次次修改和打磨。“本学期,我们还将组织老师进行课前试讲,大家相互找问题,提意见,再修改,尽己所能,确保每个环节、每句话都是精心设计的,力争将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学生。”吉驭嫔说。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他们广泛开展学习调研、团队集体备课、经验分享交流等活动。8月,团队制定出了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大纲的撰写工作,还计划前往复旦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调研学习。明年1月学校还将派出团队两位老师前往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学习,使团队打开视野,拓宽思路,学习国际先进通识教育经验,力求提升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把每一堂课建设成为最优质的金课。

    在课程运行一学年后,团队还将录制慕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课程运行两轮、教学内容成熟后,老师们还将为同学们撰写适合这门课的专属教材。

课程团队代表参加通识教育研讨会

    对于团队的发展,吉驭嫔微笑着说:“老师们有干劲,对于新的教学理念易接受,在观念上能达成一致。团队里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老带新,提升教学水平。平常,我们会鼓励年轻老师参加教学竞赛,积累经验。在这门课上,老师们还将使用“好弹幕”学习通等互动APP,不仅活跃气氛,还能收集教学数据,通过整理研究,团队还能写出更有内容有质量的教改论文,并组团申报教学成果等,形成团队特有的方向。” 


多措并举,打造西华特色通识教育课程

    说了这么多,你一定有许多疑问。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为何尤其重要?西华大学通识教育将如何进行?

    通识教育,是指向人和人类文明的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人生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完善人格”为本的人本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改革大环境下,推动通识课程改革,着力打造一批有深度、有高度的通识金课,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名师团队,对切实做好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科角度来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之处在于,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人类知识融会贯通。

    学校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工作,2018年成立了西华大学通识教育领导及工作小组。学校通识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边慧敏教授多次亲自主持召开通识教育改革及通识课程建设研讨会,围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和《西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管理办法》进行了讨论和意见反馈。今年7月,学校印发了《西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学校召开通识教育研讨会

    在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确定了“以通识创新教育为特色,不断优化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把“强化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科学人文素养”作为修订重点,单独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构建了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核心课”和面向“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的“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的建立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思辨精神、同理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校7门通识课程已建立了“课程学科为核心,多学科融合创新”的通识课程教学团队。校还将开设《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历史与分析》和《写作与沟通》三门通识核心课程,以及《大数据与数据分析》、《伦理学原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3门通识必修课、以及13门通识选修课,它们都同属于将于2019级本科人才培方案中通识通识教育课程这一模块。据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都将由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名师进行授课,他们中间有获全国优秀教师、四川教学名师称号的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车振明教授,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获得者唐丹副教授等众多名师。

   除了让学校最优秀的老师参与通识教育的授课,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也是学校极为重视的方面。学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师资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全面推进课程育人和质量文化建设,分批送课程团队的老师去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培训。今年9月,学校就派出通识课程的教学团队到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进行学习、听课和调研,学习他们的课程结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师资配备等方面的经验。学校还将派出访问学者前往各高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习取经。外派的老师不仅是学习经验,回来后要进行分享、总结,和团队一起共同打造优质通识课程。此外,为保证通识课程老师的积极性,学校还从制度、政策和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为通识课程老师配有专项经费,将把首期通识课程教学团队纳入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对团队的课程建设大力支持,进行师资培训。打造优质的团队,从而保证本科生在通识教育阶段上到的每一门课都是金课。

到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交流学习

到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交流学习

到武汉大学调研听课

   “目前,在通识教育这个领域内,国内多数高校还是将通识教育课程以课程选修的形式呈现出来,没有单独把通识教育设置成一个独立板块,与必修课、选修课并列。我校的通识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的架构中,在国内,这方面学校是走在前列,与国际接轨的。”赵修文主任介绍到。

    当前,我校正在申请进入大学通识教育联盟,该联盟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于2015年共同发起,现全国已有34所高校在该联盟内。加入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将进一步增强我校与联盟高校的交流,以及在优质资源共享、学生校际交流、教师互访学习、通识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有效推动我校通识教育改革步入新阶段。正如吉驭嫔所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同学们并不缺少获取知识类信息的渠道,但也比过去更加需要理论基础和科学思辨思维来撑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这些通识课程正好呼应了同学们的“思辨饥饿”,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思辨精神,也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探索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