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耶鲁,在国际顶刊发表研究成果!她说:未来绝不止步于此!

作者:卿晗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0-12浏览次数:869

  日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饶冬梅副教授在国际语音学顶级期刊《语音学杂志》(Journal of Phonetics)发表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运用了实验语音学中声学研究(Acoustic Study)的方法,以中国西南四省中非舌冠擦音(即f/h)的八种混读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收集了近9000个声学数据资料,首次提出音姿时间对于此类混读产生的影响并论证其产生机制。

  这项研究是饶冬梅在耶鲁大学语言学系访学期间与合作导师Jason.A. Shaw教授合作的主要研究成果。《语音学杂志》是国际语音学研究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SSCI一区收录(JCR和中科院情报分区均纳入一区),被21种国际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其影响因子在205种语言及语言学类SSCI期刊中位列第九(数据来自中科院、JCR数据索引及期刊官网)。下面就跟一起去看看这项研究成果是如何诞生的吧。


确定目标 如愿以偿

  把时间拨回2017年秋天。一天,刚刚上完课的饶冬梅,接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时任院长谢应光教授的电话,谢应光告诉饶冬梅,学院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角度考虑,希望安排她出国访学。

  得知这个消息,饶冬梅心里是既欣喜又忐忑。“能得到学校和学院的信任和支持,有这个机会,通过访学促进自己的学术能力进一步提高,心情是激动的。”饶冬梅说。但饶冬梅也并非没有顾虑,自己的孩子尚幼,她担心访学期间自己无法更好地承担起一位母亲的责任。

  接下来的几个月,除了上课和指导学生工作,饶冬梅就抱着电脑对着国外高校官网逐个逐个地翻,寻找适合自己的合作导师。基于自己的学术专长和学术兴趣,饶冬梅将自己的访学目的地定在了美国。20世纪以来,在鲍阿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和乔姆斯基等现代语言学大师的拓展和积累下,美国的语言学研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并在世界语言学研究领域里一枝独秀。

  “一开始,我心里的预期是能申请到一所美国排名前50的高校就心满意足了。”饶冬梅开玩笑地说,“我申请学校的方法也很‘原始’,就是找到有意向的合作导师后,通过学校网站上公布的邮箱给他们发邮件。但我发的邮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会根据意向合作导师的学术专长和学术成果,来阐述为什么希望和他开展合作,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可以说,我发的每一封邮件都是‘独家定制’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饶冬梅很快就收到了一份来自芝加哥大学的offer。这份offer给了饶冬梅信心:“能去芝加哥大学访学已经达到我的预期了,但芝大合作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我有一定差异,所以我还想再试试,看看自己能不能申请到更适合我的导师。”

  一天早上,饶冬梅像往常一样打开邮箱,一封来自耶鲁大学的邮件静静地躺在收件箱里——该校语言学系的Jason.A. Shaw教授愿意同饶冬梅开展合作,邀请饶冬梅来耶鲁大学进行学术访问。这时,时间已经到2018年4月。


收集资料 精心准备

  饶冬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方言研究,同时,耶鲁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语音学实验室,与耶鲁大学有密切合作且同在一座城市的霍斯金(Haskins)实验室是闻名全球的独立语言科学实验室。在饶冬梅的访学计划中,她希望对四川方言资料进行收集,然后分析出四川方言特有的语音现象,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赴美之前,饶冬梅就和Jason教授展开了持续且密切的讨论,并着手进行语音资料收集。在四川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人们往往会出现“h”“f”不分的现象,把“油菜花”读成“油菜发”。经过多轮讨论,饶冬梅和Jason教授逐渐明晰了语音资料收集的范围和发音人筛选的条件。饶冬梅说:“Jason教授的思维非常活跃,我向他发送邮件,他往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答,但面对他提出的问题,我就有可能需要思考几天甚至一周才能回复他。”

  2018年12月,饶冬梅按照事先明确的发音人筛选条件来到四川中江收集语音资料。收集语音资料这件事,就是用录音笔将发音人说的方言记录下来,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不小难度。“收集语音资料最怕的就是杂音,所以我们要求的发音环境是十分安静的。我们在酒店里订的房间不能靠马路,不能有窗户。”饶冬梅说。为了达到更好地录音效果,饶冬梅在酒店房间的墙壁上挂了几床棉絮,用于抑制杂音的产生。

  2018年底,在完成了语音资料收集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在学校相关教师发展资助计划的支持下,饶冬梅搭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来到耶鲁大学开展为期12个月的学术研究。


成果发表 一路前行

  出国前,饶冬梅给自己做了大量思想准备,但当她来到耶鲁后,还是有强烈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有生活方面的,更多的是来自于中国语言学和西方语言学在理念、方法、思维上的差异和碰撞。

  “依照传统汉语方言‘口耳之学’的研究范式,对调查收集的语音特点的判断,依赖于学者自身的语音素养及经验,往往是通过研究者个人的听觉和感知去完成的。”饶冬梅说,“但在西方学者看来,这种感知只能作为听者角度的研究,发音人具体发的是什么音还有赖于对发音机制以及语音的声学特征分析。这就激发了我对学习发音语音学及声学语音学的浓厚兴趣,并迫切地想要去论证我所感知到的这些语言特点。”

  于是,饶冬梅就一头扎进了语音资料整理的工作中。整理语音资料,首先要做的就是切音,把发音人说的每个字、每个词的元辅音进行辨别、区分,在生成若干个极短的音频文件并进行编码后,从中得到可供分析擦音发言特点的声学参数。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项工作是枯燥且无趣的,对饶冬梅来说,语音资料整理也不会给她带来额外的乐趣。“当时的心态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点急迫,因为过了两个月,我的进度却十分缓慢,按照这样的进度,我可能无法按时完成我的研究工作。”她说。

  这时,Jason教授鼓励饶冬梅说:“我看到了你的坚持,相信你会取得进步的。”为了提高整理效率,Jason教授提出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对语音资料进行切音整理,通过对计算机进行语音“训练”,饶冬梅顺利完成近9000个声学参数的整理与分析,创造性地提出音姿时间对汉语方言擦音混读产生的影响,并论证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机制。

  回国前夕,饶冬梅同Jason教授将这项研究成果投给了语言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Phonetics,在经过几轮修改后,这项成果于2021年10月被Journal of Phonetics正式在线发表。“当看到邮箱标题中那个小小的‘Accepted’时,我感到自己这两年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饶冬梅说。

  在这个过程中,饶冬梅最想感谢的还是Jason教授和自己的家人。“Jason教授总是很谦虚,名义上我们是合作关系,但更多地是他在教导我,但Jason教授却说:‘你也教会了我许多,你教我学会了四川中江话。’”她笑着说。


展望未来 精益求精

  近年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这种进步和校院两级高度重视教师科研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18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获批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2019年3月学校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正式成立;2021年11月,学院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写作》被认定为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今年3月,学校又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中文与中国文化系。

  作为一名吹嚆矢者,饶冬梅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对自己成长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她也希望以自己为纽带,为学校中文学科的发展尽一份力。

  这次海外访学,大大拓展了饶冬梅的学术视野,让她越来越关注学科前沿的内容,并将这些前沿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知不觉中,饶冬梅潜移默化地给了种子向上的力量,2017级汉语言文学的田佳黎就在饶冬梅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语言学产生浓厚兴趣,并以此为目标,申请到了语言学专业排名全球前列的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开启了西华大学语言学研究与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合作的尝试。

  访学时,Jason教授用计算机软件整理和研究语音资料的方法让饶冬梅看到了学科交叉带来的巨大动力,也让她摒弃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研究者“单打独斗”的研究模式,萌生了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的想法。“语言学研究应该是包容而开放的,如果能让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老师参与进来,能有效地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效率。”对于未来,饶冬梅表示自己要继续在语言学领域深耕,她说:“在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等战略方向上,语言学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

  饶冬梅的经历,正是一代代奋进西华人的小小缩影。沱江穿校而过,静静地看着西华人忙碌而充实的身影,潺潺流水,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