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纸媒的忠实粉丝

作者:王瑶瑶来源:人文学院发布时间:2018-04-12浏览次数:1024

    小时候,家里是没有多余的钱买漫画书和小说的,能够翻看的就是外婆从别处收来的废报纸。当然,那些索然无味的新闻我也会去看,但只要是生动有趣的人物报道,我就会把它当成一个个故事来读。时隔多年,报纸的名称和它上面的内容是全然记不得了,而那种阅读的场景与感受却深深印刻在脑海里,这便是纸媒于我的初心。
    近年来,新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难发现多家知名刊物宣布停刊或者改为电子刊物。这种变革是在情理之中的,现代生活节奏变快,读者能够静下心来看一份报纸是挺困难的一件事。而纸质媒体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传播新闻的时效性。对比之下,新媒体以它新闻发布的迅速、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图文结合而内容丰富、成本低等优势明显。如今以手机为载体的电子读物,随便刷一刷,尽知天下事。因此,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慢慢从纸媒转向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谁也无法否认纸质媒体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吸引力,甚至有人高举“纸媒已死”的大旗。
    即使如此,我依旧对纸媒怀有一颗炽热的心。
    一是本身对于“纸质”有自己的情愫。一直以来,不爱看电子书、不刷微博,网络上的文字是喜欢不来的。有朋友取笑说我是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其实,我倒是更喜欢那个年代。正如那句“以前的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爱一个人,”慢慢的节奏,书、信、报纸被人慢慢地品味。白纸墨字,透着文字的厚度,也传递着人的温情。
    其次,自己接触了纸媒,知其不易也更加热爱了。对纸媒的兴趣源于自己关于记者的一个梦。小时候看了一部电影,被影片中一个英勇无畏而且很酷的战地记者深深吸引,于是我立志做那样的一个记者。读了柴静的《看见》后,对什么是记者、什么是记者应该做的事有了懵懂的认识。于是,在大学伊始,选择加入了编辑部,开始学习写稿、做学生版的校报。这一两年也记不得到底有多少个深夜,坐在电脑前敲打着文字,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都被揉进纸张里。也有过半夜写稿的疲惫、一遍又一遍校对的烦躁,只是当看到文章末尾自己的名字时,觉得都值得了。那句“新闻人,不为出名,只为留名。”这一路走来让我逐渐懂得了做一名记者的艰辛。
    不久前,这一份在学校存在了几年的学生版校报被取消了。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怅然若失了许久。想想,这不能归于谁的错,只是这个时代更应该有适合它的东西。这个经历,让我零距离亲历了纸媒的衰退。我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愿意收这份报纸,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去读上面的文章。可是前辈所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我们做几千份报纸,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看到,但如果有那么几百人能够去读,我们就有做下去的意义。
    在我看来,不管网络媒体如何发展,也不能代替纸媒。因为在纸媒的背后,是一群对新闻怀有初衷与热爱的人。并且,不同于网络媒体对各类新闻第一时间的报道,纸媒在获得新闻后,会求证,收集相关资料,阐述新闻发生的背景,深入分析报道。所以,纸媒的信息可能更有深度和阅读价值。
    对于纸媒,我不仅有热爱,也有信心。我相信只要钟情于做出优质媒体的新闻人依然在,和纸媒上有深度、有态度、有审美的文章一同存在,纸媒就不会消失。而对于我们每个新闻人来说,手中有支笔,心中便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