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师 记——90岁学生寻找阔别几十年的92岁恩师

作者:王禹鳗来源:记者团发布时间:2018-03-20浏览次数:683

    10月25日晚7:00,在西华大学西华苑发生了温情一幕,两位九旬老人激动相拥。“老师,我终于找到你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忘不了你。”伴随微微颤抖的声音,90岁的赖业荃老先生眼里泛着泪花,他感动自己终于找到了一生都无法忘怀、对自己工作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康祖柏老师。
    康祖柏老师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教师。1977年,他受邀来到成都农业机械学院(现西华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主持了多个科研项目,曾荣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四川省科学技术四等奖、高等院校科技研究成果三等奖、“成都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等奖项,是全国铸造工艺的先锋模范。
                               难忘恩师恩情   往事历历在目      
    画面中,两位九十高龄的老人,泪眼婆娑的是赖老,他曾在成都工学院求学,紧紧拥抱着他的另一位老人,就是他牵挂已久的恩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康祖柏,两人的故事还要从康老师在铸造班任教时说起。
    1957年左右,康祖柏老师到成都工学院铸造班任教,而赖业荃老先生在当时被用人单位选送到成都工学院铸造班学习,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与康老师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一想到康老师,赖老感激不尽:“没有康老师,就没有我后来的美好生活。”当时的他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基础差,学习慢,但康老师一直耐心教导。铸造工业不仅需要理论支持,还需做大量实验。遇到困难,康老师便手把手地教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来。 “有时,康老师还给我开小灶,在晚上单独给我辅导,经常在生活上关心帮助我。”赖老说道。
    康老师在学习方法上和科研方面的悉心指导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校期间,两人亦师亦友,感情深厚,而这种情谊在其结束学习之后也未曾中断,他回到工厂后,依然与康老师保持联系,并在康老师的指导下,攻克了很多技术上的难关。
    直到退休之后,赖老被聘用到珠海的工厂,与康老师失去了联系。回来后,他曾前往康老师的旧居寻找,可世事巨变,康老师已经搬走了,也没留下丝毫音讯。
    日益牵挂恩师的他求助了成都市电视台公共频道的记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赖老谈到往事,仍眼泛泪光。“如今,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到我的恩师。我已经90岁了,不知道相见的机会还能有多少。”  赖老寻恩师的视频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线索指向一位西华大学的退休老教授——康祖柏老师。记者在与西华大学老师取得联系后,第一时间联系到康祖柏教授的家人,通过比对照片和经历,惊喜地发现情况基本吻合,于是,25日晚7点,两位老人再次重逢。
                              多年再重逢  难掩激动兴奋  
    得知学生寻找自己的消息,康老师既惊讶又兴奋,他从师十余载,教授学生无数,但像赖老这样阔别几十年还在寻找自己的,不占多数。相见的那天终于到来,为了迎接学生,康老师特意换上了新衣服。约定的时间越来越近,等待时,以往的经历如幻灯片般在他脑海里回放,康老师在记忆里搜索着学生的影子。他开始想象,阔别几十年之久,学生是胖了还是瘦了,身体是否还健康。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赖老终于抵达了他所在的小区。听到学生到达的消息,康老师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小区楼下。
    “康老师来了,康老师来了!”听到学生兴奋的声音回响在自己耳边,康老师按耐不住自己的激动,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在儿女的搀扶下,康老师步履蹒跚地出现在了单元门口。对面,一位戴着围巾,穿着花夹克的老人在那里静静地等待,老人的身影在灯光下被拉长,显得笔直而挺立。虽然几十年未见,但学生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康老师,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随后,更是迫不及待地寒暄了起来。
    “这么多年了,没想到你还能记住我。”康老师见到赖老时,既惊喜又感动。退休后的康老师精气神仍很足,他迫不及待地和学生聊起了现在的生活。康老师的女儿还拿出了他们之前的合影。师生俩高兴地看着合照,认起了对方来,“就是这样!这个是你,这个是我,这个是钱老师,我还记得,这是老师最爱穿的一件衣服。”赖老激动地说。看到对方年轻时的样子,二老的记忆一下被召唤出来。“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你我都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康老师感叹到。
    聊天、合影留念,康老师始终紧握学生的手。临行之际,两位老人约定下次再会。“今天终于圆了这几十年的梦,感谢记者,感谢学校。”赖老感激不尽。
月儿爬上了天空,夜色渐渐暗了下来。康老师与学生的背影,虽然有些摇晃,脚步也显得蹒跚,但那亲近的、互相搀扶的姿态,让人油然生出一股温情,月光洒在他们的身上,那背影仿佛一幅美好的油画。
                              领路铸造   润物细无声
    1977年,康老师结束在成都工学院铸造班的工作后,来到我校,接过成立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重任。康老师雷厉风行,做事果断,在他的促使下,1978年秋,我校招收了第一届铸造专业学生。专业才刚起步,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施奇缺和实验器材匮乏等问题。康老师和几位老师在困难中摸索,因材施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二十多年来积累的管理铸造厂的经验悉数相传,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珍贵的实践经验。正是由于康老师当年灵活的教育方式,才为我校铸造专业开辟了坚实的道路。
    任职期间,康老师不仅致力于教书育人,同时也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1977年,康老师为我校带来了第一个科研项目。如今,每当谈起这事,康老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农机学院第一个有科研项目的是康祖柏。”即便在退休之后,康老师仍然笔耕不辍,在1992年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四川省科技成果“西昌天然石英—长石砂考察与研究”项目。
    康老师对科研不懈追求的精神同时也感染了学院的老师们,在学院中掀起了一股钻研学习的科研大潮。如今,伴随着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壮大,当年的铸造工艺及设备单一专业发展为如今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及“焊接技术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康老师从铸造工业转战教育事业,他的学生们遍布各地,带着康老师的教诲,活跃在各行各业。在学生们的眼里,他既是良师、是益友,也似亲人。关心爱护学生,在他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他更是没想到,分别几十年后,赖业荃会来找到他。“我只是爱我的学生,爱我的工作。”康老师说道。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康老师就这样以一言一行,言传身教,为学生们树立做人的榜样,为铸造工艺发展开辟出宽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