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西华与红光3.16的故事

作者:王瑶瑶 卢小婷 文芒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18-04-10浏览次数:2375

油菜花与“打破碗花花”

 “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了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好像那春雷响四方……”《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这首歌,唱遍大江南北,一直流传至今。歌中传唱的内容就是当年主席视察四川郫县红光的情景

60年前的1958年3月16日,郫县合兴乡红光社田园麦苗青青,菜花艳艳,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下午时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郫县县委第一书记刘致台的引导下,踏上了红光社的机耕道,走进了红光的田园农家

毛主席在了解除“七害”情况时,问红光社社长周桂林:“你们用什么办法消灭苍蝇、蚊子呢?”周桂林回答:用 “打破碗花花”的草来灭蚊蝇。“打破碗花花”是一种野生的毒草,把它的花或者浆汁放在粪坑里就能杀灭蛆虫和蚊子的幼虫。主席又问能不能给他看看“打破碗花花?”听毛主席这么讲,正在旁边的王永章急忙钻出人群,赶紧去扯了一株“打破碗花花”草,又挤进去,看见毛主席手上已经拿着草在看。王永章还是把自己扯的草递给毛主席,毛主席接过去,连声说了三遍:“打破碗花花……”毛主席当即指示随行同志把这一民间经验写成文章,10天之后,《人民日报》便刊登了《让毒草为人类服务:四川农民用“打破碗花花”除蚊蝇》的专稿。

幸福红光与“幸福娃”

主席的视察,是红光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视察的消息传开后,红光沸腾了,合兴乡改名红光乡,人们要在毛主席下车处修建幸福门,把他走过的机耕道修成幸福路,下过的田叫做幸福田,跨过的沟上建幸福桥,见过的18个孩子选出王永章为幸福娃”。

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3.16红光镇都要举行纪念活动。纪念活动与商品集会同时开展,热闹非凡,而大家参加这个朝会,也被称作“朝红光”。人们在这一天也同时采购物资,为春耕作准备,久而久之,便成了红光人民的春台会,成为红光人民的节日,成为红光镇独有的地方文化。

在所有见过毛主席的小孩中,王永章由于家庭出身好,人又机灵聪明,“幸福娃”的光环最终落在了他的头上。1975年,“幸福娃”从成都农业机械学院毕业,成为西华大学的校友。

为了亲历一次伟人的足迹,我们学生记者团的几名小伙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骑上共享单车,来到了位于红光广场西南侧的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纪念馆是在当年主席到访的温幺娘家住宅修建起来的纪念馆安详地处于高楼林立的闹市区,静静地注视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注视着红光人民一天天走向富裕、走向幸福。

寻找校友“幸福娃”

为了探寻校友“幸福娃”的真实姓名,我们向校友办曾光力老师咨询,咨询结果是:“不清楚姓名,估计是72级或73级的工农兵学员。”在电话咨询了退休教师陈谨无果后,我们向学校档案馆求助,档案馆领导和老师都非常重视并积极帮助寻找,在72级-75级的学生名册中没有找到我们猜测的与毛主席有过对话的孩子邓昌洪的名字。后来我们发动记者团的学生去退休老师喜欢聚集的自行车房前的休闲处,访问了1956年就到此的邓绍贤等老师。最后问道白贵久老师时,他说:“我还带过他那个班去乐山实习。”因为知道他是“幸福娃”,还开玩笑地特意摸过他的头,他隐约记得他叫:“王什么章” ,并提供了退休老师童恒亮可能知道的线索。后来我遇到童老师后问他:“‘幸福娃’是你教过的学生吗?”答道:“不是我班的,是下一级班的,他是‘社来社去’的,张崇金是他的老师。”根据这一线索,我在网上找了两天,查找相关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四川在线》“毛主席来到咱农庄  歌声中的记忆(三)”中清楚地记载着:

1966年10月18日,王永章作为郫县唯一的一名小学生代表,和金堂县的一名救火少年一起作为四川省赴京代表团最小的成员,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纪念馆修起来后,他又被选为解说员在馆里接待参观人员并解说。1972年,王永章被推荐到北京农机学院内燃机设计专业学习,中途由于学院南迁,王永章转到成都农机学院继续学业。1975年,大学毕业的王永章被分配到金堂县农机局工作,直到退休。

当时还不太懂事的王永章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次见到毛主席,会给他的一生带来重大的转折。王永章回忆说,当时最有希望的“幸福娃”本应该是一名主席亲切关心过伤势的叫王祖运的小姑娘。不过,在唯成份论的那个年代,王祖运由于家庭出身不如王永章好,而失去了作为“幸福娃”的很多待遇。

著名论断到西华建立

毛泽东主席视察红光后的次年,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1959年,国家在全国五个大区分别设立综合性农业机械院校。在这一深刻的历史背景下,1960年,西华大学的前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作为国家在西南地区的布点,诞生在郫都区红光这方热土上。

建校之初,学校仅有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两个本科专业,招收300名学生。60年来,农机专业不断衍生出新的专业方向。如今,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坚持科学研究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在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发酵与调味品、种植养殖技术、农业信息化、食品营养与安全、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形成特色,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大量产学研合作,多项科研成果得到应用推广。

学校扎根巴蜀大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农业机械化和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已经成为四川省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基地。

3.16永远的怀念

从西华大学退休下来的邓绍贤老师,1956年到这片土地对于当年主席视察的情景,他仍然记忆深刻。许多人都是在毛主席离开很久后,才得知伟人原来曾经离他们那么近。而邓绍贤老师是提前得知毛主席来视察的消息的,接管单位进行内部通知的,我就负责安保工作,维护治安。”当老师被问到当时的心情时,老人直回答,“开心啊,高兴得很。”

另一位张老师也说起他关于3.16的记忆,“知道毛主席来之后,大家都想去看一下,但根本就靠不到跟前”说到这里,老师微微笑了一下,仿佛当时的情景就在眼前记得每年3.16,红光公社的中小学校都会特意安排组织小的学生去参观毛主席视察纪念馆。

对于大多数红光人而言,红光3.16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一位阿姨,她在30多年前嫁到红光,见证了红光这几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红光3.16,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放烟花,“人挤人去看烟花,没有啥子烟花比那个时候的好看。

老人回忆起这些红光往事,依旧神采飞扬。或许他们忆起的不仅是当时令人激动的情景,也还有当时初到西华年轻的自己。

一位在红光生活了三年的西华学子,则是认为3.16为红光多了一丝人文气,“在我的情感中,3月16日,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纪念日,而是在成长时间轴上一个再美丽不过的刻度。这三年红光给了我大大小小的舞台和机会,我完成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

毕业于管理学院2013级的周雨,是红光镇金土社区挂职团委副书记,当时仍在读大二的她,在3.16节中担任的是招聘会播报员的志愿工作,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红光人民的温情。她在所著文章中写道:“感谢3.16,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异乡人,让我开始融入这座城,爱上这座城。”

人的一生中始终有某些情怀,在内心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情怀去远方,一种情怀回原乡。3.16将那份亲切而久远的情感注入了红光人的血液,成为牵扯一生的缘分。斯人已去历史已然被深刻铭记,在不忘历史的基础上,西华乃至整个红光必然以更昂扬的姿态续写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