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网】艺术赋能社区治理,西华大学“设计力量”走进凉山彝欣社区安置点

作者:熊必刚来源:教育导报网发布时间:2025-10-11浏览次数:10

“教育导报网”10月10日以“艺术赋能社区治理,西华大学'设计力量'走进凉山彝欣社区安置点”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如何让易地搬迁群众不仅“安居”,更能“乐业”?怎样让彝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近日,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孟凯宁教授带领15名师生团队,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开展了为期3天的“艺术赋能社区治理,设计助力社区振兴”主题实践,助力社区安置点实现从“稳得住”到“过得好”的提升。

深入调研,精准把脉社区需求

喜德县彝欣社区(甘哈觉莫大型集中安置点)是凉山州规模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来自9个乡镇33个村的1698户、7518名居民。该社区通过“树新风积分超市”、公益食堂、集装箱养菇园区等举措,在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人居环境与产业竞争力,成为社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师生团队就此展开了深入调研,参观了社区村史馆、漆画手工艺坊、社会工作服务站、就业帮扶车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场所。喜德县彝欣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吉力阿体详细介绍了彝族文化传承现状与社区安置点的发展历程、区域特色和发展痛点。“希望西华大学的专业力量能帮助我们将彝族文化更好地转化为社区发展的资源。”吉力阿体说。

四大行动,推动设计服务落地见效

调研后,师生团队围绕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产业振兴、人文关怀四大方向开展精准服务:

在文化传承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团队系统梳理彝族纹样、色彩等元素,对其进行再提炼、再创造,让古老纹样“活”起来。通过节庆视觉设计、非遗产品创新开发,让“沉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冰箱贴、茶杯、帆布包上的时尚元素,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增强居民文化自信。

在生态宜居方面,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团队对社区广场、街道、庭院等公共空间进行数据勘察,后续将设计导视系统和景观改造“微更新”方案,提升社区美感与居住品质。

在产业振兴方面,产品设计专业团队聚焦社区现有的菌菇,周边地区产出的红花椒、大米、土鸡蛋、蜂蜜等特色农产品以及漆画工艺品展开品牌形象、农副产品包装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在公益摄影方面,师生们将摄影棚“搬”到社区,为居民拍摄肖像照、生活照、全家福。“咔嚓”的快门声,定格了灿烂的笑容和家庭的温馨。团队用镜头记录了易地搬迁后社区居民生活的可喜变化,为社区积累了反映干群同心、共建美好家园的珍贵影像资料。

服务于人,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

一张张照片,成为连接西华学子与社区居民情感的纽带。年过七旬的留守老人阿丁建建婆婆捧着照片仔细端详,眼角泛着泪光:“一辈子没拍过这么好看的照片,谢谢你们!”

家住彝欣社区,在喜德县欣欣小学就读四年级的吉额阿呷,回家后又捧着照片返回装裱现场,指着手里的照片说:“谢谢哥哥姐姐,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考上西华大学,希望还能见到你们。”

“在乡村收集设计素材时,看到村民收获玉米时脸上洋溢的喜悦,那种质朴的幸福感深深触动了我。我真切感受到‘设计源于生活’不是一句空话,它应当服务于人,让生活更美好。”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23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但泉颖说,这次实践让她领悟了设计的真正价值,这堂课比任何书本理论都来得深刻。

“西华师生带来的不仅是设计方案和人文关怀,更是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视野,让我们看到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可能。”吉力阿体说。

此次实践不仅是高校服务社会、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具体行动,更是探索艺术设计参与乡村、社区建设,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尝试。接下来,西华大学将把彝欣社区的需求和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出,建立“彝欣社区设计帮扶专项”,组织师生团队持续跟进品牌系统完善、产品包装打样、导视系统落地等工作,推动设计方案实际应用。同时,将社区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持续开展社区美化、美育童心等社会实践,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为彝欣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智力和资源支持。


报道链接如下:

教育导报网:艺术赋能社区治理,西华大学“设计力量”走进凉山彝欣社区安置点

http://jydbw.sc.edu.cn/_wx/_wx_home_news_i.aspx?iid=638956921639105922&said=6389326407637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