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资助”三下乡:以实践为桥,让受助学子变身温暖传递者

作者:张文静 罗义洋 金晶尤美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学生工作处)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次数:17

当家庭经济困难学子从资助政策“受益者”转变为公益服务“践行者”,会发生怎样的温暖故事?今年暑假,我校设立“感恩资助”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家庭经济困难受助学生组建的多支实践队深入基层一线,怀着“被温暖过,便传递温暖”的初心,走进同样需要被关怀的人群,在服务中成长,在实践中历练,让“受助—感恩—奋进—反哺”的种子在实践土壤中生根发芽。

活动合影

双向治愈式服务:让受助者与帮扶对象共成长

在宜宾市翠屏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川慈筑梦启航”实践队用十四天时光与中心学员共同编织温暖记忆。小万(化名)是其中一员。她未曾想到,短短两周的陪伴,不仅点亮了他人,也照亮了自己。阅读课上,她不追求“教会多少知识”,而是蹲在学员身边,陪他们反复练习书写名字。当“李华”“王芳”等稚嫩却有力的字迹出现时,学员眼中的光与笑容,让小万深刻体会到“文字被珍视”的力量——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员尊严与价值的肯定。手工课上,学员小王因穿珠子屡屡失败急得跺脚,小万没有直接代劳,而是握着他的手演示“捏线头、对小孔”的技巧,陪他经历十几次失败。最终,小王将珠子串成“小兔子”举着欢呼时,小万也红了眼眶:“国家和社会的资助让我得以安心求学,如今能用陪伴点亮他人,让我更懂感恩反哺的意义”。

这种“你助我成长,我为你点亮”的双向奔赴,成为项目最动人的底色。托养中心负责人表示,这些孩子懂共情、有耐心,他们和学员的互动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在“陪伴成长”。

活动现场(一)

“现身说法”话资助:让政策宣讲“接地气、入人心”

在资阳市雁江区第一中学,“机械筑梦・‘资’润希望”实践队面向准大学生,以“政策图解+学长现身说法”组合模式开展资助政策宣讲。队员们用“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时要带什么材料”“还款期限有多久”等互动问答化解疑惑;两名同是资阳籍的队员现身说法,分享“从担心学费失眠,到靠助学金顺利入学”的真实经历,让现场准大学生直观感受资助政策如何为求学之路保驾护航。“原来国家助学贷款不用怕,毕业后可以慢慢还!”一名准大学生听完后当场记下申请流程,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让政策宣讲转化率大幅提升。

实践队还专程走访资阳籍受助的西华学子家庭,送政策、送温暖、送关怀。“孩子能安心读大学,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一位家长的感慨,让队员们备受触动。带队老师冯老师表示,组织受助学生参与资助政策宣讲,既是让他们“反哺”社会,也是让他们在实践中更深刻理解资助的意义,坚定服务社会的决心。

活动现场(二)

“安全+资助”双主题融合:让每颗童心都能无忧绽放

在彭州市天台山村,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发展和健康安全等多重成长困境,“应急筑梦队”创新采用动画教学、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反校园霸凌”双主题支教课程。

情景剧舞台上,队员们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被起绰号”“被孤立”等常见霸凌场景,帮助孩子们加深对校园霸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场景角色扮演、“3步安全求助法”等实操,教授孩子们应对霸凌的实用技巧;通过手抄报制作,让孩子写下“我想对霸凌说不”的心声,释放心理压力。课堂上,队员们将资助政策宣讲变成“唠家常”。队员小金带着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手册蹲在孩子身边,指着插图说:“你看,以后就算家里暂时困难,国家也会帮你交学费、买书本,就像当初帮我一样。”

家访中,队员小琴发现小兰孤僻、表现出强烈的抵抗情绪,她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自己“曾因家境差怕被嘲笑”的经历打开小兰的心防。当小兰扑进她怀里哭着说“没人听我说话”时,小琴轻声说“以后遇到困难,也可以告诉老师,我会倾听你,陪伴你,而且国家会帮你一直读书,你值得被喜欢”。这种“先解心中结,再筑未来梦”的模式,让孩子既学会“自我调试”,又看到“求学希望”。

离别前,队员们深刻意识到,留守儿童需要的并非短暂的陪伴,而是长期的守护;关爱留守儿童、让每颗童心都能无忧绽放不能只停在口号和单次的活动上,更要落到实实在在的坚持中。

活动现场(三)

从“经济资助”到“实践育人”,学校一直在探索资助育人新路径。“感恩资助”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打破“资助=给钱”的传统认知,将“实践”作为资助育人的核心载体,让受助学子在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完成从“被动接受资助”到“主动传递温暖”、从“关注个人成长”到“关心社会需求”、从“理解政策好处”到“践行政策精神”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