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雯:双向奔赴的爱!她说:“我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

作者:徐佳欣 杨岚来源:西华大学记者团发布时间:2024-10-11浏览次数:10

踮起脚尖,抬眼便是整个世界。“希望同学们在专业上有更好的发展,做最好的自己。”音乐与舞蹈学院李倩雯说。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这是一场师生间的双向奔赴,也是无可复制的独家记忆。

人物名片:李倩雯,音乐与舞蹈学院舞蹈系基本功教研室主任,曾连续三年带领学生前往北京参加“央视春晚”主舞台的演出,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赛事获一等奖、二等奖,个人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担任四川省教育厅新年晚会执行导演,四川省教育系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大学生艺术专场展演执行导演,西华秋韵执行导演,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指导教师。出版个人专著1部,主持省级课题4项,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各一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亦师亦友 造一场双向奔赴

年轻、美丽、温柔、自信,这是学生们对李倩雯初印象的生动注脚,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就因为年龄而造成过一场乌龙。从四川大学毕业后,李倩雯就来到西华大学执教,“学生们最开始都以为我是学姐,知道我是老师后,就会因为我太年轻而对我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李倩雯说。对于李倩雯而言,年轻绝不代表专业能力的不足,经过之后的多次教学指导与沟通交流,以及对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李倩雯深厚的舞蹈功底与专业的教学实力打消了所有质疑,“我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与信服。”她说。

因为专业特殊性,李倩雯平时都是在舞蹈房给学生们上课,需要给予及时的反馈,互动性相对更高。“舞蹈专业跟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特殊的一点就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必须手把手地进行教学。”她说。针对学生舞蹈动作的错误之处,要进行一对一的示范指正,甚至是上手教学,这个动作应该怎么摆,那个细节应该怎样呈现,“可能就是因为这些近距离的接触与陪伴,学生对我产生了更多的信任感。”

日复一日的教学陪伴,李倩雯和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也愈发深厚,关系更加紧密,从课堂教学到课后闲聊,她和学生已经形成了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在课堂上,我是很严谨认真对待教学的任课老师。课后,我在学生们眼中亦是朋友,学生们经常给我‘安利’很多有趣的事物。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有利于我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升他们对我的信任。”她说,“我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的感觉。”

除了平时的陪伴,李倩雯表示学生也时常给自己带来很多感动,“学生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地给我惊喜。”她说。在李倩雯生日的那天早上,毫不知情的她,走进教室的时候只看到漆黑一片,还没反应过来就突然听到“歘”的一声,入眼的是齐刷刷的两列学生和她们手里亮晶晶的荧光棒,“李老师生日快乐!”撒花的、打光的、录像的,学生们笑着、欢呼着,盛大的喜悦溢满了整间教室。从生日蛋糕的甜蜜到玫瑰花束的爱意,从教室门口的无措到甬道尽头的欢喜,李倩雯为学生的倾心付出,学生给李老师的爱的回报,这是师生间的双向奔赴,也是一场无可复制的独家记忆。

悉心育人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李倩雯说:“我从小就热爱跳舞,长大了就想教别人跳舞。我对教育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看到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优秀的舞蹈作品,就会很有成就感。”

教学十年间,李倩雯指导学生完成了无数舞蹈作品的展演,荣获多个国家级、省级赛事奖项,还曾连续三年带领学生前往北京参加“央视春晚”主舞台的演出。“虽然带领学生参演春晚的经历已经过去许久,但对我来说记忆犹新。”李倩雯说。

2019年11月,20名音乐与舞蹈学院舞蹈系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在路耀武、李倩雯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北京参加央视春晚的节目排练,这是我校学子第三次登上春晚演出。春晚排练分秒必争,从早上7点开始,基本上凌晨1点才能结束排练返回宾馆休息,除了用餐,同学们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排练上。“每天训练时间长达十六、十七个小时,休息场地狭小,实在太累,就直接躺在排练室的桌子上和衣而眠,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叫苦叫累。”李倩雯骄傲地说。肩负着浓浓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他们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排练过程中,“每天都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节目的排练。”用汗水和泪水铺就一场舞蹈盛宴。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北京驻扎两个月,作为带队教师的李倩雯坚持在第一线陪同学生进行排练,给予同学们鼓励和支持,带领着她们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呈现出西华学子最精彩的一面。

辛勤的付出终会收获回报,当收到自己被评为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消息时,李倩雯还在宜宾校区准备西华秋韵的舞蹈彩排。进行颁奖时,报告厅的大屏幕是连接学生们和她的桥梁,学生们听到主持人念到“李倩雯”的名字后,都忍不住开心地尖叫,“他们还给我录视频,发微信表达对我的喜爱和对我给他们专业教学的感谢。”李倩雯说。

接收到这么多的喜爱和感谢,李倩雯更加坚定了自己教学的初心:“我不会改变对教育的热情,我会更加努力和专注地对待教学,更加细心地指导学生。”她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也希望学生们能在大学生涯中摸索到自己的发展之路,收获成长,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更希望同学们在专业上有更好的发展,做最好的自己。

潜心钻研 深耕舞蹈专业领域

李倩雯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深厚的专业实力,更在于自身对舞蹈专业领域的思考与钻研。关于教学课程的改革,她分享了自己对舞台表演实践教学的思考。

舞台是检验舞者成果的地方,而舞台表演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以及协调组织能力,“学生不仅要有表演节目的舞蹈实力,也要有对服装、音乐、道具、场地的宏观把控能力。”她说。对于这门实践课程期末考核的改革,李倩雯的第一个思考点就是面向的场地单一。从前舞台表演实践课程结业考试的展演场所都是校内的音乐厅或者大剧场,学生局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平时上课和排练都是在那些地方,学生就缺少一定的紧迫感。”其二就是面向的观众单一。现场考核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只有打分的老师和本学院学生,“面对熟悉的面孔,学生就没有那么多压力和动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李倩雯提出对应的改革措施就是把学生从校内拉到校外去,让学生在校外进行展演活动,跳出自己的舒适圈,面向更加多元的场所和观众,充分调动自己的激情,在表演中及时适应和调整状态。李倩雯说:“在校内的展演只是一个课程考核,在校外进行展演活动,还可以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惠民演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以技配位,以舞服人。作为舞者,李倩雯追求的是匠人精神,对于舞蹈作品一直秉持精雕细琢、细细打磨的态度。李倩雯曾经指导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的原创舞蹈作品《想你》,作品讲述了一位羌族母亲将辛勤劳作、养育长大的儿子送去参军后再也没能等到他回家的故事,全程用精美的舞蹈形式表现羌族母亲劳作的不易、时光的流逝以及对儿子的思念,传达出羌族人民心中的信仰,体现羌族文化的独特内涵。整部作品的创作用时一年,四季轮替,时光流逝,李倩雯始终以匠人之心精细打磨,经过不断地修改与调整,从无到有,逐渐成型,指导出一部优秀的原创舞蹈作品。这不仅是对作品的打磨,也是李倩雯对自己专业水准的打磨。

“一部好的作品是对学生的生动美育实践。通过‘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喜爱和创造能力,用文化滋润德行,让他们用肢体动作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作为舞蹈教师应该深刻思考的。”关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展望,李倩雯表示会一如既往地严谨认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

从一而终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对于许多舞蹈艺术者而言,舞蹈是脉搏,是心跳,是呼吸,是生命的节奏,对于李倩雯而言,舞蹈是身体艺术的灵魂。“我觉得舞蹈这门艺术可以把人带入一个新鲜的世界,不同风格的舞种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也能提高个人想象力的空间。之所以热爱舞蹈,就是因为它激发了我的情感和想象力。”她说。

在舞蹈这条道路上,李倩雯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学无止境是她的人生写照,敬畏热爱是她的人生态度。从六岁开始接触舞蹈之时,李倩雯就被舞蹈的魅力深深吸引,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也都和舞蹈、艺术有关。平时的空闲时间,李倩雯也会看一些舞蹈视频、舞剧、晚会、高校的期末汇报表演等,她希望自己能从别人的作品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

谈及最近喜欢的舞剧,李倩雯推荐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咏春》。其中《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全剧没有一句台词,以无声的肢体表达和创造性的舞台设计呈现出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该舞剧汇聚了国内许多优秀的舞蹈演员,以高度凝练的舞台剧叙事,再现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它运用了很多舞美和光影的特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创新力。”李倩雯从一个个优秀的舞剧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舞蹈涵养。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李倩雯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明灯,学生也是李倩雯坚守热爱的动力。“舞蹈是我从小就喜欢并且愿意为之坚持的东西。”从最初因为热爱舞蹈而学习舞蹈,到现在热爱教学,在教学中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李倩雯在舞蹈领域永远保持那份赤诚,从一而终。

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以教师为业,就是为未来作画。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李倩雯始终保持学习、探索和向上的心。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降低标准,也不会因为取得成就而满足现状。李倩雯用她的亲切和热情,带领着学生们满怀憧憬地走进舞蹈的世界,感受舞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