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田野调查工作之行

作者:谭娟来源:人文学院 发布时间:2019-04-29浏览次数:484

    中国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而四川省教育厅、语委于2016年启动了我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西华大学人文学院饶冬梅副教授作为四川省语保工程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的是宜宾市翠屏区、德阳市旌阳区、绵竹县、什邡县、中江县、郫县等地区的语言文字的田野调查工作。

    这是我第一次和导师饶老师去中江县做语言田野调查工作,对于没有语言学基础的我,这次任务艰巨且新奇。它于我而言,既是新的开始也是新的挑战。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我们来到了第一站:中江县积金镇。

    细雨朦胧,山路崎岖,行人寥寥无几,我们严重怀疑高德地图被山里烟雾迷住而导错方向。但前方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别无选择,最终在一片树林中隐约地露出了星星点点的房子,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积金镇。这个镇的建筑排布也好似迷宫一般,让人晕头转向。为了找到积金学校,我们在街道绕了好几圈,终于在一棵黄角树下,发现了这所学校的大门。一进大门,我们就看见一座极具特色的院子。

    这是一座古老的庭院,那被风雨洗礼后褪色的斑点暴露了它的年岁,好似它已到了风烛残年,但在两棵大树的簇拥下格外庄严肃穆,它就是这个学校的标杆!但在孩子们面前,它又是那么“亲切和蔼”,孩子们在它怀抱里茁壮成长。这里虽然没有优越的教学环境,孩子们依然笑容满面,没有高级设备,老师们上课依然斗志昂扬。这让我既喜爱又特别心疼这些孩子,更使我意识到,要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优越环境,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业和工作中去。

    第二站是中江县冯店镇的李都。初来此地,我发现这里的地方语言非常独特,我基本听不太懂!因此,我只能讲着一口重庆话,调动肢体语言与他们交流。但经过一天的录音,我们彼此也形成了一种默契。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了当地语言文字的规律,甚至能在发音人说错的时候也能帮他们更正过来,这让我小小地骄傲了一下。

    其次,我发现语言学是一门很奇特的学科,语言的调查与保护工作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它的奇特在于,你没有接触它,你就没有发言权,你会感到非常陌生与害怕。但是你接触它之后,你就会发现它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因为语言与人息息相关,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在交流中彼此了解,建立起信任。

    最后,也是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发音人(他是一位老爷爷)特别支持和尊重我们的工作。这个工作其实非常枯燥,为了追求语言调查的精准性,往往要求整体录音五六遍,而且对字、词的要求精确到了音的高低和调的级别,稍有不慎就要重录,重录四五遍是普遍现象。在如此苛刻的要求面前,发音人没有表现出一丝抱怨与不耐烦,而是笑呵呵地说:“莫得事,再来哈。”有时还会为自己认错字而表露出孩子般的羞涩。我们在此工作了两天,他们一直和我们坚守在岗位上,经常工作到过了饭点,我们都深感愧疚,但他们总会说:“我们农村吃得都晚,莫得事。”天气骤冷,工作变得更加艰辛,但在这两位老爷爷的陪伴下,因为语言的差异性闹出不少笑话,当重庆话遇到中江话时,枯燥的工作也变得乐趣无穷了。该工作内容是发音人看着提供的词汇用方言表达出来,但经过两天的高速运转,也就是在工作到了尾声的时候,老爷爷的脑细胞消耗殆尽。竟然想不起来怎么用方言表达,一脸羞涩地像犯了错的孩子般冲着我们笑,让我们觉得既好笑又心疼。心疼年过七旬的他们两天来的辛苦。

    时间转眼即逝,最后这天老爷爷陪我们奋斗到晚上八点多钟还没吃上晚饭,而且他老家离我们工作的地方有七八里山路。工作结束后,我们护送他回家,一路翻山越岭,最后我们在细雨朦胧中以最真诚且简单的方式告别了彼此。淳朴与善良的老爷爷,陪我们在风里雨里奔波,不求任何报酬。因为他们觉得保护祖辈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荣幸,还向我们对于当地语言保护所做的一切表达了感激之情。

    这次的短途“旅行”使我受益匪浅,在拓宽眼界、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感恩与珍惜。感恩的是所有的理解与支持,珍惜的是一切有利于我们自身发展的优越条件。当地百姓,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觉悟却不低。不仅对我们的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理解,对他们祖辈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