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授首见丹心 浩气长虹烁古今——记革命先烈赵世炎

作者:校史馆学生讲解员 叶婧雯来源:西华大学报发布时间:2023-12-28浏览次数:5

“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长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先生为了缅怀一位优秀学生所作的诗。诗中的主人翁“施英”曾经和李大钊并肩作战,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各省的革命斗争。他还和周恩来等人在法国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然而由于英年早逝,他的姓名却鲜为人知,他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赵世炎,施英是他的笔名。

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在校期间,他忧国家之忧,虑民族之虑,担青年之责,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撰写了不少针砭时弊的优秀文章。辛亥革命后,革命成果被窃取,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行不通,中国革命需要寻找新的出路。1916年,赵世炎发表了《三代专制辩》,他把古代政府和当代政府对待民意的态度相比较,说道:“古之民意机关公于众,今之民意机关萃于一,公于众者名实相符,萃于一者有名无实。”强调了民生民意等以人民为主的思想,揭露了当时的国会有名无实,锋芒直指袁世凯的军阀专制。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存亡绝续的关键时期,先辈们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大批青年奔赴法国勤工俭学,学习新思想,寻找救国之道。在法期间,赵世炎实地查找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各种信息,只为寻找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巴黎西郊一家铁工厂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繁忙,赵世炎的学习时间极为有限,每到黄昏,他便到工厂顶楼平台,借助落日余辉广泛地阅读,希望将时间效率最大化,尽力全方位地了解历史革命,探索救国的真理。为此,他戏谑地称自己是“黄昏之贼”,一个贪婪地偷取时光、满足学习需求的“贼”。正是因为秉持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赵世炎年少有为,回国时已精通五门外语。

1924年,应李大钊的要求,赵世炎回到祖国,在天津积极组织、领导工人运动。随着革命工作的深入开展,他逐渐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1927年7月2日晚,赵世炎在回家的途中又一次被暗探跟踪。当走到自家楼下时,夫人夏之栩用力推倒窗台边的花盆,警告赵世炎不要进屋。奈何那夜的暴雨异常凶猛,雨声带走了花盆落地的破碎声,敌人也带走了赵世炎……在狱中,赵世炎受尽酷刑,体无完肤,皮不包骨,双腿被折磨得无法站立行走。7月19日,敌人叫到赵世炎的名字时,他便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了。他依旧从容不迫,理了理身上破烂的西装,咬咬牙,忍着双腿的疼痛,走出了牢门,缓慢而坚定的步伐让身边的狱友们感到无比痛心。在敌人的乱刀下,他被残忍杀害,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发出一点痛苦的呻吟。若干年后,他未曾谋面的儿子赵施格在一本书中说道:“我想,如果那天没有下雨,或许父亲就能见到我出生吧。”话语中无不流露出失去父亲的无奈和遗憾,又带着一点期许。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父亲对这一天的到来早有准备,因为赵世炎曾说:“因为终究会站得高昂,我先倒下,无妨。”这一句“站得高昂”,道出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这一句“无妨”,道出了他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是的,赵世炎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信:“革命种子已经布满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共产党最后必将取得胜利!”

也许如今安稳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感受不到那种在刀刃下抗争,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黑暗中寻找光亮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是在那个国家岌岌可危的时期,赵世炎凭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坚定着信念,带着共产主义的旗帜冲出旧时代的迷雾,却没曾想再也见不到五星红旗的光芒。但是前辈,我相信,您一定在某个地方看着其他革命同志们完成了您毕生的追求,看这赤色红遍大江南北,看这赤旗布满整个疆土,看这心心念念的祖国啊,终于逃脱了历史的束缚,又重新屹立于世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禀然。战争岁月,国难当头,民族危在旦夕,赵世炎等革命先驱经过百般磨练,开民智,立思想,为旧社会寻出路,为新社会辟未来。时光流淌不息,峥嵘岁月犹在,革命烈士至死不渝的精神永垂不朽。如今中国这颗东方红星冉冉升起,国泰民安,繁荣空前。这盛世,已如革命英雄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