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青春在灾后重建中闪光

作者:张安林 学生通讯员 黄娇 来源:校团委发布时间:2013-05-27浏览次数:1129

      5月23日下午4点,以“青春在灾后重建中闪光”为主题的座谈会在临江苑报告厅举行,校团委主持工作副书记王唯洁主持召开座谈会,物理与化学学院团委刘伟老师与在场师生一道分享了他在雅安芦山县灾区19天的亲身经历和所感所思。
紧急任务:背起背包上“战场”
      4月25日中午12:05,正准备监考的刘伟老师接到紧急通知,下午15:30前务必到团省委报到,代表学校参加支援灾区抗震救灾活动。与学院协调商议后,刘老师便匆匆赶往家中收拾行李,15:00准时到达了省团委,16:00参加了出发前任务安排会议。
      为进一步加强灾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抗震救灾 和恢复重建,引导发动组织灾区群众自立自强、投身重建,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组,服务组共分为5个小组,17个服务站,刘伟老师被分配到第六服务站任站长。他们每个组都有一台越野车,每人都有一个军用大包,装备有雨具、电筒、安全帽、风油精、药品等必备物品,配有无线上网卡,户外用品装备包。为了做好充足的准备,他们还在成都买了水、方便面、牛奶、饼干等食物。刘伟老师说:“虽然这次出发没有说什么时候回来,但我们的装备告诉我们时间一定不短,那时就感觉要上战场一样。”
心理辅导:托起一代“中国梦”
      据悉,刘伟老师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心理康复专家张祥荣等一行人此次前往灾区的主要目的是关注灾区人民心理健康,引导大家积极应对震后各类突发情况,特别是适时调试孩子的不当心理状态。
      芦山县共有26所学校、1200多名教师、17000多名中小学生 。怎么去按照“早介入、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分重点、高质量”的原则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是刘老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最后,刘老师决定深入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对地震的反映,并用互动游戏、走访调查、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为灾区孩子做心理服务,帮助他们找回信心,重现微笑。
      在走访过程中,刘老师也发现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画面:浑身脏兮兮的两三岁小男孩站在危房边被父亲责罚,无辜的眼神让刘老师一行感到心痛;蜷缩在角落中孤独的孩子的身影;帐篷里憔悴的母亲怀抱哭闹的孩子,露出坚强的笑容……
      就是那几天的心理辅导经历,让刘伟老师对心理辅导有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灾后心理重建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预防“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所谓心理援助,因为这样反而可能触发更大的负面效应。他建议政府应有意识地在灾区培训一批当地人学习一些基本、实用的心理援助常识,更好地推进灾后心理重建。只有这样,灾区孩子的心理才能得到更好的关注,我们的“中国梦”才能更好的实现。
见证真情:灾区团结一家亲
      在灾区的19天里,不断发生着让人感动的事,提到这些,刘伟老师至今感慨万千。在灾区,互相帮助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了。有时大家还争着做最累最苦的活, 把休息的机会留给别人。
      刘伟老师所在的仁加村大同组,驻扎了2000多名来自武警学院的大四学生。他们帮助老乡搭建帐篷,搬运东西,用手提、用肩扛,遇到大件的就两个人抬。在火热的太阳下,他们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但他们却没有休息。民兵们走访每个帐篷询问灾民,看灾民有什么要帮助的,并鼓励他们,让大家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晚上他们更是很多人挤一个小帐篷,甚至还有人靠在墙角凑合一晚上。他们所做的一切也并没有被灾区人民忽视,在很多群众的门上,都贴着写有“我们永远铭记你们”的字报。
闪光青春:灾后重建担责任
      从出发的那一天开始,刘老师一行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可到了灾区,艰苦程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尽管自己备有生活必需品,但还是有许多不方便。刚到时,他们没有领到帐篷,只能在地上睡了好几天,如果晚上遇到强烈余震,还得整晚蹲点,关注当时人们的反映,并及时疏导。
      灾后重建紧急预案的干部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要实行早晚例会制,全体干部早上7点30分集合召开早会,安排部署全天工作,分析工作重点。晚上11点召开干部碰头会,汇报整理全天工作情况,分析工作难点。还要24小时驻勤,全天候命,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刘老师一行就是在这样的灾后重建节奏中度过了19天的艰苦生活。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刘老师认为灾后重建,人人有责,作为时代的顶梁柱,我们要有这个担当。如果还有机会,他愿意再赴灾区,尽自己一份力量。

刘伟老师(左)开展团体辅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