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华 感悟红光“3.16”文化

作者:张雪萍 学生通讯员 王雅茹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2-03-16浏览次数:1302

  “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们红光”,一首曾经唱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并一直流传至今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描述了当年毛主席视察四川省郫县红光镇的故事。为纪念这一天,红光镇特意将毛主席来到红光的日子“3月16日”定为一年一度的节日。每年的“3.16”前后,红光都会呈现出一种“阳春三月闹红光”的热闹景象,红光人民将这天看得比春节还重要,方圆百里的周边区市县群众都会赶往这里,走亲访友,进行各种商贸文化活动。
  追寻历史的足迹
  红光镇原名合兴乡,1958年3月16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曾亲临这里视察,红光由此具有光荣的历史。为纪念伟人,郫县合兴乡改名为红光乡。而西华大学的前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也在响应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号召下应运而生。
  五十多年以来,红光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为成都郊区的智慧之城、幸福之城、创业之城、和谐之城,而西华大学也经历着五十年的艰难探索和发展,转变为现在校园面积近3000亩,全日制在校学生达35000人规模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丰富多彩的“3.16”活动
  3月10日至16日,“和谐红光,幸福之路”——纪念毛主席视察红光54周年暨首届“红光生活方式”主题活动在红光镇龙城国际广场盛大举行。据悉,今年的“3.16”活动包括2012郫县优秀社区文艺节目展演、“和谐红光,幸福之路”摄影展、郫县服务业发展研讨会、2012“春风送岗位”就业招聘会等四大主题活动。
  3月15日,2012“春风送岗位”就业招聘会场区,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侯先生说道:“我们作为搭建一个服务平台的‘中介’,希望能够尽量满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的需求,以人为本。”东方电气集团下属的物管公司何女士也谈到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今天来这里进行招聘活动,除了想解决我们公司招工荒、用工荒的问题,也希望能够切实为失业者做点事,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对于现在就业难的现象,此次招聘会搭建的交流平台,也真正做到了“帮扶到人、岗位在手、政策到位、服务到家”。
  在招聘场区的另一侧,“和谐红光,幸福之路”的摄影展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观看,郫县摄影协会、社会广大摄影爱好者以及热心市民踊跃参与,并到场展示各类精彩珍贵图片资料。已90高龄的退休教师黄老师在女儿的搀扶下,仔细地观看各类历史珍藏照片,女儿黄女士谈到:“每到3月16日,这里都会有很多活动,以前还有过狮子龙灯,非常热闹。”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为我们见证历史的印迹:1958年3月7日,刘少奇视察国营机耕农场,1960年3月18日,朱德来到红光公社……这一切无不诉说着红光镇浓厚的人文民主气息。
  西华师生与“3.16”的故事
  历史的画面渐渐远去,“3.16”给红光带来的影响却在师生中间扩散开去。每年的这个时候,西华师生都会三三两两地结伴去逛3.16,逛街看热闹、买花装扮寝室、感受乡镇的繁荣与热闹。
  在老教师们眼中,西华大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不少酸甜苦辣。说起红光镇,老教师们都争先恐后地介绍:“以前不叫红光镇,本地人的叫法是‘高店子’”。自建校以来就来到学校工作,至今已逾半个世纪的高老师回忆道:“我从四川师范学院毕业就来到四川农机学院,当时是1960年3月,学校非常艰苦,甚至没有校址,那时老师们领着300名学员,借读在西南农学院。”已是75岁高龄的高老师想起往昔,双眼湿润了。
     政治学院蒋代谦老师谈到3.16时说:“可那是红光一年一度的节日,早些年学校很多教师每年都会参与到庆祝活动中,唱歌、跳舞、相声样样皆来,如今的3.16更多地成了附近群众的聚会,西华师生也会乘着热闹,逛街、购物。”
  电气信息学院2008级学生陈松对近些年红光的发展感触颇深:以前的烂泥路早已不见踪影,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高铁修好了,交通也更加便利了,富士康的引入更是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推动效果。他说:“西华与红光一同成长,我把学校从南门到图书馆分为三个校区,老校区、新校区、新新校区,每一个校区都象征着历史的台阶,是西华发展壮大的写照。”
  红光是幸运的,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曾踏上过这片热土,给这里的百姓带来了深切关怀和巨大鼓舞;西华大学是幸运的,它在第一代革命先辈们的关怀下应运而生。一个充满魅力、活力和潜力的新型城镇,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大学,一起继续书写着他们的新篇章。

文艺演出
摄影展
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