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学院赴绵竹市年画村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学生通讯员 文佳来源:凤凰学院发布时间:2013-07-08浏览次数:1292

      6月28日,凤凰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前往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本次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由汉语言文学(新闻传媒)、数字媒体、影视动画三个专业共计11名同学组成,带有2台专业摄像机6台单反相机,服务队从6月28日至7月6日开展为期9天的志愿服务活动。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为年画村拍摄形象宣传片以及制作年画村风景图册,为年画村的对外宣传、为绵竹市的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

                                           “画”一般的新农村  

      志愿者们到来的时间已经是6月底了,田园里一片碧绿,一望无际的水稻青青。道路两旁是一排排青瓦、白墙、朱漆的川西风格民居矗立在人们的眼前,这里的民居简约古朴,错落有致。家家房屋的外墙上,都画着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年画,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年画展览馆。白墙上那一幅幅鲜艳夺目、富有情趣的绵竹年画,令人赏心悦目。
      年画村的墙上、大门上、屋里、窗帘上、被单上、茶杯上到处都印有绵竹年画的图案,这些年画五彩斑斓,栩栩如生。有俏皮有趣的“老鼠嫁女”、趋吉辟邪的“赵公镇宅”、仪态万方的“侍女”、抱着鲤鱼的“送福童子”、神气活现的武士、象征快乐的“童乐图”、寓意丰收的“莲莲有鱼”等等,令人回味无穷。
      有村民告诉志愿者,这里曾经是一个贫穷的小村,这里的村民过去大多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世代都靠种粮食和梨树维持生计。直到年画村的打造,把年画画在农家墙上,外地游客途经这里,也会被漂亮的年画吸引。村民们随即开起了农家乐,旅游业慢慢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收入也就一点点地有所增加。
      志愿者们拍摄了这里新农村的自然风光,同时还拍摄了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面貌。凤凰学院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陈世杰不禁感叹道:“这里简直就是一副‘画’一般的新农村,也是一个‘画’出来的新农村”。

                                               拍摄木版年画技艺   

      本次凤凰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年画中国风•共铸文化强国梦”,就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据了解,绵竹年画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宋代。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步入了辉煌、鼎盛时期。根据当时的《绵竹县志》记载:当时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余家,年画专业人员逾千人,年产年画1200多万张,产品除运销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和西南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等国家和港澳地区。
      绵竹木版年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服务队在拍摄绵竹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中,采访了绵竹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人陈健师傅,陈健师傅讲道:“因为绵竹年画能够充分的体现巴蜀人民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风尚,绵竹年画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地道的民族文化,地道的乡土艺术。所以绵竹的木版年画能够与众不同,能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健师傅刚刚从成都回到年画村,听闻志愿者服务队要对绵竹木版年画进行拍摄,于是匆匆赶到画坊为我们展示绵竹木版年画的制作。陈健师傅听闻是西华大学的志愿者,更是热情地提到去年还曾在西华大学四教前举办过绵竹年画展,他当时还到过西华大学。
      志愿者们亲身体验了绵竹木版年画的制作,绘制的“蟾宫折桂”获得了陈师傅的表扬。陈师傅讲道,这种年画更具有历史价值,懂的人少、能绘画的人也少,工艺都是在自己长期的绘画中琢磨出来的。陈师傅的画坊里从清代、明国到现在的年画木板印拓都有,还有一些仿古的字画印拓。

                                                  从传统中汲取精髓  
      志愿者们在拍摄绵竹年画的时候,发现此时绵竹年画已经不局限于传统年画的绘制了。绵竹年画已经有了更多的展示内容,包括刺绣、陶艺、各种工艺制品应有尽有。将年画与书签、扇子、挂件、雕刻等诸多工艺品结合起来,既展示了年画的传统魅力,又将年画作为商品的形式发展得更加全面。
      志愿者们了解到,绵竹年画从传统中汲取其文化的精髓,同时在不断的探索中开拓创新,获得长久的发展和新的生命力。志愿者在画坊街上还看到了陶瓷上的年画,同时采访了绵竹陶版年画创作者林代辉。陶艺制品原本与纸本的绵竹年画毫无关系,林代辉将两者鬼斧神功般地结合到了一起,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在绵竹市年画博物馆拍摄的时候,志愿者们步入绵竹年画博物馆,一副“老鼠嫁女”的图案映入眼帘,这幅老鼠嫁女的图案与之前所看过的有所不同,图案上不仅有老鼠抬着轿子、猫咬着老鼠,中间主体结构上有一个妙龄女孩儿,眼睛却像老鼠一样,落款的作者为“胡美人”。志愿者们询问工作人员得知,这是著名年画家胡光葵大师的作品,胡光葵大师长期致力于绵竹年画研创,擅长画美女。他笔下的美女不仅娇媚娴静,俊逸脱尘,且与时俱进,在受到人们喜欢的同时,胡光葵也获得了“胡美人”的称号。
      胡光葵与同事们花费了大量心血,在年画产品的工艺性、实用性上下功夫,开发出了极具市场潜力的年画服装、名著册页、陶版画、手绘折扇等新型年画产品,使古老的传统艺术从平面走向了立体,在探索中获得新生。
      志愿者们在拍摄传统年画的同时,也拍摄了新元素创作的年画作品。两相结合,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绵竹年画的发展和生命力。

                                                    葵花荷塘好风光   

      在志愿者们的拍摄过程中,重头戏莫过于年画村的葵花田和年画村的荷塘月色。年画村的葵花盛开千亩的金黄,转而在荷塘徜徉,绿波叠翠,摇曳婀娜,把你从梵高的热烈中带回古典的柔美。
      志愿者们来得正是时候,正好是向日葵盛开同时又是荷花盛开的时日。年画村正在开展第二届向日葵观赏节,向日葵花海旁边则是一倾荷塘,一个是油画的写实,厚彩的冲击,一个是国画的写意,飞白的无穷想象。当日拍摄的时候下起了大雨,经过商量之后志愿者们认为,在雨中拍荷塘的画面会更加的唯美,所以陈世杰、王天泰、孟雷生等队员打着雨伞,冒雨在荷塘中拍摄荷塘景色。
       为了拍摄年画村的整体面貌,同时要拍摄年画展览馆。志愿者服务队的同学们冒着大雨,步行十余公里前往年画村年画博物馆等地进行考察,并进行简要的拍摄工作。由于“天公不作美”,整天都下着大雨,导致志愿者们的拍摄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年画博物馆与志愿者们临时办公的村委会相距很远,在没有代步工具的情况下,志愿者们只有扛上摄影摄像器材,打着雨伞步行前往绵竹年画展览馆。
      志愿者们在拍摄年画村整体面貌时还了解到,现在新建的“年画村”包括牌坊、年画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年画湖、休闲年画茶座和一座充满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的民间年画艺术馆。年画村它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和谐的乡村田园风光吸引许多海内外游客。作为国家4A级旅游区,绵竹市年画村的村民更是凭借年画的魅力,利用新建房屋把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搞得有声有色。绵竹年画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的新农村。

                                                 影片深动有意义  画册精致很唯美

      为期9日的西华大学凤凰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的拍摄内容在7月6日结束了,但是并不代表着志愿者服务队的工作已经结束。
      在回到学校之后,志愿者服务队的同学们开始投入紧张的后期制作中。在为期9天的拍摄中,志愿者们总共拍摄了近200GB的素材,有照片也有视频。根据早期的策划,为绵竹市年画村制作的宣传片将从年画的历史背景入手,结合年画创作的工艺,将年画村如今的年画产业和年画村的发展结合起来,展示年画村在灾后重建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年画村村民感恩党和祖国人民的心情、村民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
      志愿者们将拍摄的照片制作成精致唯美的画册,年画村的荷塘、向日葵、一砖一瓦、村民的生活景象都包含其中。志愿者们还积极参与年画村开设的摄影比赛,将拍摄的作品赠送给主办方。
      在网络上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也将年画村的风俗人情、自然景观宣传出去,获得了积极反响。

志愿者拍摄木版年画制作

凤凰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与年画村领导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