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立足地方 服务社会 畅通学子就业之路——西华大学2011年就业促进工作回眸

作者:张雪萍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2-02-28浏览次数:1124

  《四川日报》2月28日在第8版上登载了“立足地方 服务社会 畅通学子就业之路——西华大学2011年就业促进工作回眸”一文,并专访了我校党委书记张小南。全文如下:

立足地方 服务社会 畅通学子就业之路
——西华大学2011年就业促进工作回眸

  作为我省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西华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从2007年的82%提高到 2011年的89.89%(不含灵活就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就业满意度大幅提高。学校对就业促进高度重视,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畅通了西华学子的就业之路。
  请进来走出去 多渠道拓展就业市场
  2011年,西华大学研、本、专毕业生人数为8925人,签约8023人,就业率89.89%,创下历史新高。其中,25.80%到国有大型企业;7.15%到三资、高新、优质企业;9.86%进入上市公司;18.96%到部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28.12%到一般中小型企业。
  就业质量高,离不开学校办学实力增强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离不开学校“请进来,走出去”的市场拓展战略。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阮永生已记不清近年来学校向用人单位发过多少封邀请函、派出过多少支团队、到过多少地方去为西华良驹寻“伯乐”。“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把学生送出去,更追求就业质量。”
  学校每年要组织工作队伍奔赴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走访当地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拜访知名企业,全面了解该地区人才招聘的有关政策与意向,努力吸引当地企业来校揽才。与此同时,带上专门制作的就业推广宣传资料深入川内各地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与企业展开人才供需洽谈。
  去年10月初,就业季刚来临,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用人单位就陆续来校招聘,学校先后举办了500余场“精品化、专业化”的专场招聘会。东汽集团已连续5年来校招人,目前已有600余名西华学子在企业得到良好发展,部分优秀人才升任中高层职位。来招聘的负责人说:“西华大学培养的学生,谦虚谨慎又踏实肯干,正是企业所需之才。”
  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西华学子口碑在外,好单位纷至沓来。在西华大学2012届毕业生大型双选会上,中国重汽集团、中国测控技术研究院等500余家用人单位来校,提供了12000余个就业岗位,参会人数和岗位数是历年之最。不少知名上市公司、大型企业、跨国集团首次亮相。
  转变就业观念  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
  “我非常自豪选择了西华,我收获很多。”去年夏天,建筑学院毕业生赖慧在临别校园前道出真挚心声。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在大三就规划好了就业方向,还未毕业,就幸运地被成都建工集团总公司招至麾下。
  为让学生提早树立就业意识,学会规划职业生涯,学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纳入公选课,开课第一学期选课人数就达到了近3000人,第二期达4500余人。两门课程帮助学生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就业、创业作好准备。
  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校大力邀请校内外专家、知名校友、社会成功人士等举办就业指导讲座,举行职业规划大赛,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学校担负着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各市州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任。学校重视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学生参与国家“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
  为增强学生服务基层的本领,学校紧贴四川工业农业发展需求,以各种形式积极与周边农村乡镇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培养添加就业砝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分管就业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王小林说。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新,给学生搭建自由而宽阔的舞台。
  学校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产学研结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学科专业已覆盖全省七大支柱产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了以“人格与素养、表达与理解、发展与基础、专业与服务、研讨与探究”五大课程群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创新人才成长夯实基础。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长安集团等企业开展校地合作,建立300余个实习基地。积极探索“3+1”、“3.5+0.5”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有一年或半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学校着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开放创新实验室,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发明,挥洒智慧。一批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闪亮新星不断涌现。机械学院的女生张宇涵,设计出水陆冰三栖概念车,受到海内外媒体关注;汽车学院的FSAE车队,自主研发方程式赛车,在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屡获殊荣……
  如今,创新人才培养渐入佳境,为学校带来勃勃生机与不竭动力。在“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啦啦操”、“机器人足球赛”等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西华学子成绩喜人。电气学院创新实验室学生的创新项目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在大四上学期就100%就业。

把就业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对话西华大学党委书记张小南

  问:西华大学就业工作获得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集体称号,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学校建立了怎样的促进机制?
  张小南: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为国家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建立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确保就业工作机构、经费、人员到位。
  就业工作既是 “一把手工程”,更是“系统工程”。学校形成了“院长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院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对策与措施,主动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确保就业工作的稳步推进。
  问:学校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将放在哪些方面?
  张小南:
在工作机制上,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监测和调查研究,及时对学科专业和人才需求进行预测预警,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良性互动。
  在就业指导上,将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高度重视就业帮扶和援助,进一步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体系;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在就业服务上,将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网络远程面试、网上办理就业手续等新服务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务求把就业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问:“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原则,对学校的招生、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什么带动?
  张小南: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就业局面带来多重效应,学校连续多年招生人数、规模和生源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实现了“出口畅,进口旺”的效应。
  学校将按照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着力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水平,围绕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招生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第一要务,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相关链接如下:
  《四川日报》:立足地方 服务社会 畅通学子就业之路——西华大学2011年就业促进工作回眸
  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2/02/28/2012022873551390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