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对人的称呼

作者:雷玉梅来源:人文学院发布时间:2018-04-12浏览次数:7760

    先秦时期的名字看似奇怪,诸如“黑臀”“重耳”“杵臼”等,其实古人取名字有他们自己的原则。一位博学多知的鲁国大夫申繻说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申繻之言概括了先秦时期人们取名的五个基本原则。
    “信”是指以孩子出生时的某些特征命名,这既包括孩子的生理特征,也包括孩子出生前后的特殊状况。如晋成公姬黑臀,郑庄公姬寤生。晋成公因生理特征而得名,郑庄公因难产而得名。
    “象”是指以相似的事物命名,具体就是借用与孩子所拥有特征相似的事物命名。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非孔子莫属了。《史记》载:生而首上垿顶,故因名曰丘云。即是说:头顶凹陷,取名为丘。当然,这里的“丘”字并不是如今表示的意思。据《说文解字》载: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
    先秦时期,“名”的存在只是为了提高此人的辨识度,实质上与数字并无多大区别,仅仅作为一个代号存在。所以先秦时期人们的名字显得简单粗暴,“黑白”“早晚”“狗蛋儿”都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名”。
显而易见,我们不能在公共场合称呼晋成公为“黑屁股”,这样听起来着实不雅。当孩子长大了,需要得到外界尊重时,就会为自己取“字”。《礼》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并且所取之字多与“名”有关。如曾点,字皙;孔子,名丘,字仲尼;庄子,名周,字子休;李斯,名斯,字通古。
    先秦时期的姓也颇有趣味。晋国姬姓,齐国姜姓,秦国赢姓,这些姓中都含有“女”字。这大约是早期母系社会的影响,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姓中都含有“女”字。姓是家族的标志,是永恒不变的。实际上,先秦时期的姓为数不多,仅有十个左右,且大多在商周以后亡佚。
    “氏”与宗法制度紧密相关。当一个家族在分立家支时,一定会命“氏”,所以“氏”是可变的。命“氏”有多种方法,但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封地名为氏,如韩,赵,魏。二是以所居官职为氏,如“司马史”,即为“司马”氏。三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齐文公之子字子高,其孙便以“高”为氏。
    总的说来,“名”只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辨识度而起的代号,仅供家庭内部成员称呼。而“姓”“氏”是展现一个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一个高贵的“姓”或“氏”使闻者肃然起敬,礼让三分,而平民则没有姓氏。
    然而我们对古人的称呼是很混乱的,贵族男子并不以“姓”和“名”连称。我们主要以三种模式称呼贵族男子,一是“氏+名”,如赵武,属赵氏,名武。二是“字+名”,如孙叔敖,字“孙叔”,名“敖”。三是“官名爵位+名”,如“公子小白”和“司马穰苴”。除此三种方式,还有“国家+名”,“姓+字”,“食邑+名”等,总而言之,一切能与他们相关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其称呼。这便造成了我们在阅读古籍时手足无措,其实很多时候各种称呼都指向同一个人。
    相反,贵族女子常以“姓”称。秦国的公主,称“某赢”,齐国的公主称“某姜”,楚国的公主称“某羋”。至于她们的闺名,肯定不会让外界知道的啦。待她们出嫁以后,对她们的称呼会加上其丈夫的谥号或封地名,如郑庄公的母亲是“武姜”,她是齐国人,姜姓。又身为郑武公的夫人,便在“姜”的前面加上丈夫的谥号“武”。
    不要小看这些纷繁复杂的称呼,里面的奥秘可多着呢。当我们对古人的称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时,我们对古籍的阅读必定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