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上睡了一觉,醒来拉开汽车车窗的窗帘,外面的天空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心里便知道,回到成都了,三下乡结束了。心里有轻松,有不舍,有怀念。回忆这几天的三下乡,印象最深的,就是雅安芦山清仁乡蔚蓝的天空、苍绿的山坡、孩子们天真纯净的笑脸和当地人民快乐的笑容。 夏令营•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 还记得7月1日刚到清仁乡的下午,太阳很毒,第二天就是计划中的夏令营开营仪式,我们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宣传。本来很担心,孩子们不愿意牺牲自己放假的时间再回到学校,宣传的时候,家长们都很开心,孩子们总是躲在家长身后,羞涩地盯着志愿者们,眼中闪烁着纯净的光芒。 第二天,本来通知的报名时间是早上9点,家长们7点多就带着孩子们等在了学校外面,志愿者一到学校,家长和孩子就把报名点围得水泄不通。登记时,很多家长都不会写字,只能找孩子们代签,孩子们稚嫩的笔迹、认真的神情带给了志愿者第一次感动。 残障儿童的梦想 就是在这里,第一次遇见了舒乾兵兄弟和他们的婆婆。婆婆那时一只手紧紧地拉着舒乾兵,在拥挤的人群中艰难地挤到志愿者面前,我们抬头就看到舒乾兵歪着头,嘴巴微张,右眼完全没有神采——这是一个视力不健全的智障孩子。不算专业的我们不敢接收他,便告诉婆婆:“婆婆,对不起,我们怕照顾不好他,要不您先把他带回去吧。”婆婆一听,紧张地拉着志愿者的手,“老师,你帮帮他嘛,他只读了幼儿园,老师嫌他麻烦,不敢接他,他都几年没有上过学了,我想让他和你们一起感受下学校的气氛。你放心嘛,他不会调皮的,他不会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他弟弟可以和他一起。”婆婆说完转身去拉弟弟,志愿者这才看到婆婆身后还有一个身材比舒乾兵瘦小一点的小男生。婆婆的眼里似乎急出了泪水,那苍老的脸庞,含泪的眼眸,让志愿者说不出拒绝的话。志愿者问小男生:“你可以和哥哥一起吗?好好照顾哥哥,姐姐怕照顾不好他。”小男生低着头,垂着眼,似乎很不情愿地“嗯”了一声。 就这样,舒乾兵和弟弟舒乾军一起,进入了一到三年级的教室参加夏令营活动。志愿者慢慢了解到,舒乾兵不仅右眼看不到,而且口齿不清晰,几乎听不懂他说的话,只能凭他的肢体语言来猜测。或许是智力受到了影响,他无法写字,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在第一天的相处中,志愿者发现,弟弟舒乾军并不喜欢和哥哥一起,总是刻意躲着个哥哥。志愿者其实可以理解,在这样的年龄,或许还不懂得亲情的可贵,总觉得有这样“特别”的一个哥哥是件很丢脸的事。志愿者一次次地告诉他:“要和哥哥好好相处,好好照顾哥哥,他是你的亲人。”渐渐地,每次要写名字的时候,弟弟会很不自然地把坐在身后的哥哥的本子抢过来,帮哥哥把名字写上;回家的时候,会等着哥哥一起走。虽然脸上还是有不自然的表情,但是不再抗拒和哥哥一起。 志愿者是最后一天的时候才从婆婆的口中听到,舒乾兵出生的时候,右眼就多了一层膜,影响了视力。在他一岁半的时候,家人带他去做手术,手术从早上10点一直进行到下午5点,全麻的手术,家人几乎以为他永远留在了手术台上。后来他还是醒了,但是右眼依然看不见,而且再也不能说话了——手术失败了。从那以后,舒乾兵就成了外人眼中的累赘,家人没有放弃他,但是学校不敢收他,婆婆只能在家里边做农活边照顾他。现在弟弟10岁,他已经14岁了,还是一个看不清楚世界、无法说话甚至不会写自己名字的小孩子。 婆婆说这些的时候,旁边的舒乾兵眼眶红了。他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但是他有意识,他知道家人对他的付出。命运对他很不公平,但是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因为有家人对他无私的爱。那个时候,弟弟在旁边,拉着他默默地为他擦眼泪,想必他也知道,不管哥哥是怎样的,你是我的哥哥,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留守儿童的心愿 在这次夏令营活动中,有一个小女孩,每次上课,她总是坐在第一排,上课时候听得很认真,小手一直握着笔做笔记,生怕错过了老师讲的任何知识,她就是郑敏。 在收集梦想之前,她还只是志愿者眼中一个学习认真的乖巧女生,在收集梦想的时候,她给了志愿者别样的感动。其他小朋友的梦想,都是为自己:一辆遥控赛车、一个洋娃娃、一本课外书,只有她的梦想是为奶奶买一件衣服。这样温暖的梦想,让志愿者们十分动容。在老师的帮助下,大家为郑敏的奶奶买了衣服,送她回家。在家访过程中,志愿者们才了解到,郑敏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平时都在外面打工,很少回家,平时都是奶奶在带她和姐姐。奶奶年纪大了,平时又要做农活又要照顾她和姐姐,身子一天比一天佝偻。奶奶平时很节约,父母给的生活费全部用来照顾姐妹俩的生活,自己舍不得为自己添置一件衣服。一年到头,总是穿着那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奶奶总是笑着说:“我们老太婆了,穿那么漂亮也没用,你们好好读书,等你们有钱了再来孝敬奶奶!”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小小的郑敏最大的心愿就是快快长大,可以早点孝敬奶奶,让奶奶不要那么累。志愿者给奶奶买衣服那天,小郑敏特别开心,她把衣服拿给奶奶,脸上满是自豪的表情,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抬头望着奶奶的笑脸好像是在说:“奶奶,我长大了,我可以孝敬你了。” 叛逆生的内心世界 夏令营也有高年级的同学,在四到六年级的班级里,有个叛逆的男生,头发染成了棕黄色,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眼神,上课的时候故意和老师唱反调,全班男生都听他的号召。这个叫雷跃武的男生,一开始总能让志愿者难堪,在后面的接触中,志愿者渐渐发现,他的叛逆只是他吸引老师注意力的一种方式。上课的时候,虽然总是和志愿者唱反调,但还是会认真地听志愿者讲的课。在夏令营结束的前一天上课的时候,他突然走到志愿者面前,用命令的语气说:“老师你加我QQ!”那种无所谓的表情里藏着害怕被拒绝的忐忑。毕竟还是孩子,再叛逆的外表,心中还是渴望能被认可的。 夏令营结束的那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平时桀骜不驯好像天不怕地不怕的雷跃武成了所有人中哭得最伤心的一个。他用这样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志愿者的不舍。他告诉我们,等他长大了,也要当志愿者,也要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走的时候,雷跃武送给了志愿者们每人一本课外书,或许他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志愿者记住他,不想这样失去了联系。 回到成都,大家收到了雷跃武的QQ消息,他建了一个西华大学志愿群,把每一个参加了三下乡的志愿者都邀请进了群里。昨天和他聊天时,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老师,我们找个时间视频好不好,我想看看你们学校。”这或许就是三下乡的意义,让孩子们有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的梦想。 我们永远在一起 在4.20芦山地震以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第一时间派出了专业老师了解当地房屋的受损状况。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学院也派出了专业老师,和学生一起深入当地居民家中,为他们讲解房屋加固的相关知识,为他们的房屋修缮提出建议。 在探访过程中,当地居民十分欢迎志愿者的到来,热情地带着志愿者参观自己的家,说着地震前后房屋的变化,说着自己的房屋受损情况和准备的修缮方案。志愿者发现,当地居民的房屋多为自己修建,缺乏专业的房屋修建理论知识,修建技术也有待改善,这也是造成地震后房屋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次三下乡出发前,学院的老师带领志愿者们整理了一份房屋加固手册,在了解当地居民房屋受损状况的时候一并发给了他们,让他们在志愿者离开以后也能自己掌握房屋修缮的相关理论知识。 7月6日凌晨5点09分,熟睡中的志愿者们被地震晃醒。那次余震,据官方报道,震中在芦山,3.5级。这次地震,让志愿者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地震的威力。只是几秒钟的余震,没有任何房屋损害,也让身处震中的志愿者们惊魂难定,久久不能入睡。如果说,在之前“情系灾区,心手相牵”还只是一句救灾口号,这次地震以后,这句话就真正成为了志愿者们心中对灾区人民的感情。灾区人民,你们是我们的家人,让我们心手相连,无论遇到怎样的灾难,我们永远在一起。 
舒乾兵的心中,也有自己的梦想 
知道志愿者们要走了,雷跃武止不住眼泪 
走访受灾村民 |
合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