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玲:拿下国家自科基金!她是科研道路上的“追光者”

作者:黄潇 学生通讯员 冯璐 唐苑 张海颉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22-02-24浏览次数:1403

   在你的印象中,研究生导师是什么样子的?认真严肃?不苟言笑?在见到陈玉玲老师之后,所有这些假设都被推翻。眼前的她,圆圆的脸蛋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说话总是带着微笑,脸上带有一丝可爱的学生气,让人差点忘记了这是一位获得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女博士。

   人物名片:陈玉玲,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西华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4门,公共选修课程2门。现主要从事女性领导力、员工-组织关系相关研究。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女性领导多重身份双刃剑效应及身份管理策略实证研究》获得者。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2017年12月,陈玉玲跟随博士导师陈维政教授的步伐来到西华,开启了她的执教之路。在导师的指导下,陈玉玲开始尝试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该基金项目申请标准高、要求严,她深知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起初,陈玉玲以博士论文研究内容为基础进行第一次申报,却未能得到佳音。初战折戟并未挫伤她的信心,历经一年的积累沉淀后,陈玉玲将课题转向公共管理领域,再度向自然科学基金发起挑战,但得到的反馈却是:她的研究范式与公共管理有所出入。

   前两次的申报没有顺利通过,这不免令陈玉玲有些迷茫。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使事情迎来了转机。“学校经常邀请校外专家教授作学术报告。有一次,我参加了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万方教授的行为工作坊,她提出的‘女性领导’这一话题使我受到了启发。” 陈玉玲说。在做好调查、把握好大致方向后,她以此作为切入点再次申报,新颖的选题获得了专家的认可,专家鼓励她继续跟进研究。2021年陈玉玲基于专家的修改意见确定了选题“中国企业女性领导的多重身份的双刃剑效应及其管理策略”,最后,该选题凭借清晰的逻辑、具体的规划思路、直观的模型图直击评审眼球,从海量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对于申报成功的经验,陈玉玲分享道:“选题要讲究新颖性,应果断寻求突破,跳出舒适圈。”

   对于陈玉玲来说,科研是一个获得自我成长的过程,正是一步步摸索,不断探究,不断试错才能收获现在的结果,而申报自然科学基金对陈玉玲而言是一个磨炼人格和完善心性的过程,“就像走在黑暗的隧道里,孤独且艰难地跋涉,但又相信曙光就在未来不远处。”她说。尽管有过自我怀疑、想要放弃,但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申报成功使她对自己一路来的坚持倍感振奋,更坚定了她在科研之路上的步伐。

   这次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坚持,她还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的研究团队,以及默默支持她的家人。“我的丈夫深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严格,在申请报告书图片的制作上,他帮助我不断地完善、美化,减轻我的负担。”家人是陈玉玲的坚强后盾,在相互包容和支持中,陈玉玲为热爱砥砺前行。

   令人欣喜的还有,在她提交申请之后又得知自己已有身孕。正如她研究的课题一样,她的身份也是多重的,她是妻子、是科研工作者,如今又多了一重“妈妈”的身份。面对中国众多的女性科研工作者,陈玉玲认为女性在科研方面的优势是更坚韧,但是由于女性多重身份以及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她希望每位女性科研人员在有丰富知识的同时,能保持心情愉悦和身心健康。“科研的道路漫长且枯燥,在看不到结果的时候不要心急,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有收获。”她说。


笔耕春风 润材无声

   “坚定初心、获得更多可能”是陈玉玲选择来到西华大学的原因。博士导师的榜样力量,坚定了她来到西华做科研的决心。在西华四年,除了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她以一作和合作者的身份发表8篇学术论文,参与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出版一本学术专著,还参编了一本教材。

   除了潜心科研,陈玉玲还会花时间钻研教学,提升教学水平,把所授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初登讲台时,作为讲台新秀的陈玉玲,时常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感到困惑,她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但随着授课经验不断丰富,她很快以一种更成熟稳重的心态来专注于教学,通过更多元的方式调动同学们课堂上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在教学中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是对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针对各自的特征进行更灵活的教学。

   陈玉玲分享到,在去年一个课题中,两位本科分别为审计专业和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一同参与了课题,老师们主要带着他们做访谈、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但由于专业背景限制,当时两位同学完全不会数据统计分析。陈玉玲便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给他们参考,告诉他们按照论文中的步骤来进行分析,两个人在相互讨论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中,很快熟练使用软件并掌握了数据分析技能。

   在没有课题实践的情况下,陈玉玲也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深入学习的机会。她会邀请自己同门师兄师姐来开展实务相关的讲座,目的是要让即将毕业的同学们知道,企业是什么样子的,企业又需要怎样的人力资源,让他们对实际社会有更直观的感受。陈玉玲在实践教学中还发现,记住学生名字以及对上次提出的问题给予回馈,学生会更愿意参与到课堂。“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他们会带来超乎想象的结果。”在与学生打成一片后,陈玉玲逐渐摸索出一条与学生的相处之道——交流反馈,温和相处,严格要求。陈玉玲对学术的认真和严谨,更让同学们明白无论是学习还是就业都要专注,尽自己所能一定会有收获。“小陈老师在写自科申报书的时候字斟句酌,改了多个版本,让我们反复阅读提意见,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提交,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让我非常敬佩。”2020级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学生李响说。

   除了教学,在指导研究生学习中,她认为学生主动思考、大胆交流的良好氛围是在相互带动中形成。陈玉玲说,通过不定期的小组汇报讨论,促进同学们深入思考交流,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不断锻炼中逐渐具备更高的能力,同时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与老师的负责密不可分。关心尊重学生,为学生的成长考虑,她是帮助同学们攻克难题的良师,亦是关心同学们生活的良友。2019级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学生郑可意对此深有体会:“虽然陈老师是导师,但其实相处起来更像是大姐姐,面对问题时,可以一起共同解决;面对困惑时,会耐心温柔开导你,传授她的经验。有一次我在文章发表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可能需要较大改动,觉得非常受挫,但陈老师和我分享她以前类似的经历来开导我,并帮助我一起突破瓶颈期。”


青山云雨  幸与君逢

   团队带给陈玉玲的不仅仅是学术上思维的碰撞,还有平凡而又温暖的点滴。她的导师曾担任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比较熟悉评审标准,在陈玉玲写文章做课题的时候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团队其他成员的帮助对于陈玉玲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陈玉玲看来,有人和自己讨论,就会更容易发现研究的问题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进度没办法保证,严谨性也容易受到质疑。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指导帮助,他们的倾囊相授、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她受益终生。

   研究院的学生都亲切地称呼陈玉玲为小陈老师,在陈玉玲怀孕之后,学生们都非常照顾她。她分享到,就在前不久,带实验班在八教学习后,因为她怀孕不宜走路太久,学生们还很贴心地帮她叫了“小白龙”,陪她回办公室。她说:“今年我参与指导的第一届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多半会哭,就像母亲对孩子一样,很舍不得。那些日常生活的点滴让我温暖又感慨。” 在陈玉玲的眼中,学生们懂事、温暖,在这样的相处过程中,她和学生之间少了一些距离感,多了一份亲切感。

   在西华,她还收获了更多的感动。刚怀孕不久时,情绪比较容易激动。当时她在给大四的同学们上课,有些同学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陈玉玲本着对每位同学负责的心态,严肃地批评了一些上课不太认真的同学。但凝重的课堂氛围之后,有一位同学画了一个娃娃,上面写着“Be happy”,在下课之后送给了她,在那一刻陈玉玲感受到了温暖和治愈。她至今仍然保留着那张小小的纸条。

   在陈玉玲眼中,身体健康很重要,所以每周三次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在运动中排解压力的同时也能收获更健康的身心。”她说。工作之外,参加学术讲座也是陈玉玲的爱好之一。除了研究院有定期的学术研讨会,她经常会参加线上讲座,尤其是与她研究领域相关的。“听了其他专家的分享,也会给予我很多研究方向上的信心。”陈玉玲说。  

   说起宝宝,陈玉玲的脸上也满是幸福的笑容。陈玉玲打趣般地说:“有时候工作比较投入,甚至忘记自己是个孕妇。”对于高效工作的追求让陈玉玲常常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怀孕前,陈玉玲晚上除了工作还会去健身,睡得很晚。但是在怀孕之后,为了宝宝的健康就戒掉了晚睡,在生活和工作间也做了更好的平衡。

   谈到未来的打算,陈玉玲坚定地表示,三年内把课题完成,争取做出一系列成果。研究生就读公共管理专业的陈玉玲,还希望有机会参与到更宏观的研究中,“会考虑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展开研究,对今后的课题申报和研究做进一步突破。”她说。

   不负韶华,在最好的年纪投身科研;不忘初心,让理想的境界成为坚持的动力;不惧挑战,怀着必胜的信念攀登学术高峰。行进路途虽曲折跌宕,但陈玉玲不断用已知的理论,筑就通向未知的桥梁,收获颇丰。她热爱生活,向着梦想的方向前行,奋斗之路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