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人文学院学生了解文学领域的研究动态,开拓视野,激励大家努力学习钻研,11月8日下午16:00,学院邀请了湘潭大学刘启良教授在图书馆报告厅2厅开展了以“新儒学漫谈”为主题的人文大讲堂。学院院长谢应光、副院长王学东和团委书记熊贤与同学们一起聆听了讲座。
首先,刘启良教授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这一问题展开了本次讲堂。刘启良提到,儒学的命运是坎坷的,它与政治、现实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自十九世纪以来,西学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就开始了,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讨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孰优孰劣的问题。关于中国社会的定向,刘启良认为,我们应该从儒学在学理上可取和不可取的诸多因素来谈其现代价值,即儒学的历史合理性和理论合理性。
接下来,刘启良教授围绕“儒学历史的合理性体现在哪一方面?”“其能否作为现实的合理性?”这两个问题为同学们进行了讲解。他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首要政治问题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并分析了周公提出的德治与“敬天、敬德、保民”的政治哲学两大思想。他认为,这两大思想是相互矛盾的,后者推崇的等级制社会,是不需要仁政德治的,因此,当时日本一度认为儒家的德治学说是强盗学说;但从中国本身情况来讲,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却又是最适合中国的,因为其能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这便是其历史的合理性。
谈及儒学的理论合理性问题,刘启良教授以“内圣无根,外王为悖”这八个字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关于“何为内圣?”的理解,刘启良认为,孔夫子的一句话是内圣学说的经典表述,其大概含义为“我想做一个高尚的人,我就可以做到”。随后,他围绕“人性善恶”学说进行了一番讨论。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中,同学们都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刘教授都作了详细的解答,在场的同学们受益匪浅。此次讲坛的开展,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新儒学的认识,也提高了大家对于新儒学的兴趣。
刘启良教授讲话
提问环节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