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田埂的N种打开方式:我校师生深入一线服务乡村振兴

作者:熊必刚 申小凤 陈韵 向军 刘琮昊 司玉娇 肖欢 郭雅雯 钟雨桐 郑冰洁来源:美术与设计学院发布时间:2025-05-13浏览次数:17

5月7日至8日,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在劳动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组织部、乡村振兴办公室、美术与设计学院、后勤服务公司、校医院和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师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代表100余人,赴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共同开展“艺润乡村·财助振兴·医护民生”主题党日活动,将党课融入田间地头,通过健康义诊、产业调研、农事实践、艺术创作、税收普法系列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慧力量。

活动合影

健康帮扶暖民心

5月7日,团队部分成员率先抵达龙蟠镇下院山村与驻村干部一道开展医疗场地规划、物资调度及服务动线优化等前期准备工作。5月8日全天,医务组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暖心”义诊。现场设置血压血糖检测、慢性病筛查、中医诊疗等专区,为村民提供推拿、针灸等中医特色治疗服务。考虑部分村民行动不便,医疗组还前往村民家中义诊关爱。医生们结合检测数据开展用药指导,累计发放健康手册100余份,惠及全村50余户家庭。校医院负责人李红东表示,通过“送医下乡”的方式,实现“早筛查、早干预”,团队针对村民体检档案中的高发疾病,建立了后期诊疗跟踪服务机制,努力筑牢乡村振兴健康防线贡献力量。

“健康暖心”义诊

产教融合促振兴

5月8日,两校师生分别从成都郫都区、温江区出发,首站走进龙蟠镇水堰口村党群服务中心。龙蟠镇党委书记孙伟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高度评价学校近年来的帮扶成果。活动现场,孙伟以“乡村发展何为”为题给师生们讲授微党课。随后,师生来到当地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参观,了解助农蚕桑企业发展情况。

水堰口村参观了解

在沉浸式体验环节,学校驻水堰口村工作队带领师生走进桑园开展采摘实践。团队设计小组展现出独特视角,2022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钟雨桐手持单反相机记录果实形态:“紫红渐变的光泽、水滴在桑叶上的折射,这些都是包装设计的灵感来源。”他们现场采集自然素材,计划为产业园设计系列蚕丝被纹样及桑果茶等包装。参加活动的同学深受触动,纷纷表示既领略了千年蚕桑文化魅力,更增强了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 

设计小组桑园助农

活动中,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孟凯宁、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舒悦向下院山村授予“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校地协同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基地”牌匾,标志校地双方聚力赋能乡村振兴,在人才培养、产业振兴、文化传承创新等维度开展深度合作。

授牌现场

田间插秧悟初心

下午,两校师生们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深入六社约3亩的水田处开展插秧实践。田间地头,村里农技能手现场示范标准化插秧技法,布满老茧的双手将青翠秧苗精准植入沃土。师生们脱鞋挽裤踏入春水温润的稻田,大家在农技能手指导下屈膝分秧、精准定距,劳动场面热火朝天。

田间插秧实践

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杨静东表示,此次脚沾泥土的沉浸式劳动教育,有效培养了青年学子知农时、懂农事、体农情的务实品格。“通过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平台,把党课搬到田埂头,以务实际、接地气、暖人心的方式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既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资源,也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三农’中读懂了中国大地。”下院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熊江说。

艺术乡建启新篇

团队开展“定格乡村美”公益摄影,为留守老人拍摄肖像照、全家福。快门定格温情,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分别在村委会、乡间小道、农田边和村民家中定格他们淳朴幸福的笑容。快门声与欢笑声交织成乡村振兴的美好乐章,让美育实践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定格乡村美”公益摄影

为村民拍摄照片的2023级艺术设计研究生司玉娇感慨道:“通过这次实践,我更深刻理解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不断探索创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基层普法赋新能

活动中,“税收普法”讲座现场气氛热烈,30多位农户向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师生询问了解农产品免税申报流程,主讲老师紧密结合乡村实际耐心解惑详细讲解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税收政策,提升村民税收法治意识,“税收蓝”护航“乡村绿”,引得阵阵掌声。

“税收普法”活动

慰问帮扶送温情

当天,参加活动的学院和部门还负责人深入下院山村、水堰口村10户困难家庭走访慰问为他们送上粮油等生活物资,详细了解家庭收入,就医报销及政策落实情况。村民张某动情地说:“这些年帮扶干部每周联系、每月走访,党的关怀就在家门口。”

慰问帮扶

活动尾声,两校师生探讨交流,分享活动体会,评选出了“最美助农先锋”“乡村服务之星”“插秧能手”等优秀个人。

先进个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