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2500米上,一个人的毕业典礼

作者:学生通讯员 王禹鳗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20-07-14浏览次数:1013

   盛夏已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名为离别的味道。6月下旬,西华大学2020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近万名2020届毕业学子通过线上线下参与了这场毕业典礼,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在距离成都800多公里的甘孜州巴塘县,正在支教的理学院2016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顾文迪没有按照“套路”出牌,班级毕业照、毕业典礼统统错过。“不把自己拘束在小小的框里,敢于去做更多的尝试。”她为自己举行了“一个人”的毕业典礼。

   甘孜州巴塘县是西华大学对口帮扶县,根据巴塘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共派出三批支教学生,分批前往巴塘开展支教工作,顾文迪是第三批支教学生中的一员。

在海拔2500米的地方毕业了

   六月的巴塘,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油画,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在此举行。这场毕业典礼上,没有校领导,没有同学和老师,只有顾文迪和她支教所在班级的藏族学生们。顾文迪身着印有校徽、自己名字和学号的学士服,接受了学生们的祝福,而后大家一起拍毕业照,记录下这一饱含意义的瞬间,也算是给大学四年画上圆满的句号。

   其他同学们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校园,顾文迪到了巴塘支教,为了不给大学生活留下遗憾,她决定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开启这个独一无二的毕业季。准备好学士服、眼镜和扇子等小道具,有的学生为了这一刻还穿上了制作精美的藏服,在镜头前一起摆好pose,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纯真、稚嫩的笑容。在镜头下,孩子们丝毫没有扭捏害羞,而是明媚开朗宛如灿烂千阳。

   在西华大学师生朋友圈里刷屏的西华版《入海》MV末尾花絮中,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由于无法回到学校,顾文迪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学的不舍。MV中,顾文迪抱着尤克里里伴奏,坐在她身旁的孩子们全情投入,放声歌唱,在操场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的藏族孩子天生能歌善舞,孩子们花了30分钟就全部学会了。

   拍完MV后,顾文迪对大家说:“还剩一个月,我们一起加把劲,争取期末考个好成绩,这样老师离开时也能安心一点。”话音刚落,有些学生就忍不住哭了,顾文迪也红了眼眶。

不服输,青春里最好的模样

   1999年出生的顾文迪是专业里年纪最小的女生,但她的骨子里却有一股子拼劲。大一竞选班长,大三成为了院学生会的主席和校易班中心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几年学生干部的经历带给她意想不到的成长。在参加了几次“三下乡”活动后,顾文迪越发地关注公益活动。因此,当知道有机会能赴甘孜州巴塘县支教时,她激动不已。可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以往支教的同学都是大二或大三,大四学生选择去支教就等于放弃了实习和应届生的校招机会,并且毕业答辩也和支教冲突。

   一边是想要去支教的强烈愿望,一边是父母的担心和毕业诸多事情,这一系列因素都在时刻摇摆她内心的天平。经历过努力的争取和焦急的等待后,终于,她得到了去巴塘扶贫支教的机会。能顺利去巴塘,除开自己的努力和尝试,也少不了学校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教务处蒋珍菊老师同意她参加最后一批学校毕业生答辩,解决了她的担忧;学校驻巴塘县青年扶贫干部许宇生老师在听了顾文迪的顾虑后,鼓励她支持她,给了她极大的信心;辅导员刘伟老师和地方合作与服务处的张欧老师也开导她,让她慢慢找回了平常心。

   第一次来巴塘,在成都习惯了湿润气候的她,呼吸道和鼻子里面经常都是血。有一次半夜突发肠胃炎,她被送进了医院。“还好那时候自己的身体争气,不然病情严重的话,很有可能就被‘遣送’回家了。”她笑着说,“没耽误孩子们学习就好。”

   不同于其他支教的老师,顾文迪面临着毕业论文和教学的双重压力。白天上课,晚上她就回到寝室挑灯夜战,完成论文。顾文迪说:“我很感谢导师王正华老师,在知道我想去支教后,他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还指导我设计了关于藏族学生教育的论文题目,让我能在支教的同时收集相关素材完善我的毕业论文。”

   铁打的人儿也有情绪崩溃的时候,但顾文迪不允许自己的情绪影响到教学。一次写论文遇到瓶颈,在痛哭了半个小时后,草草洗了把脸,她又踏上了去教室的路。这里孩子的喜怒哀乐都一点点牵动着她的心,每天清晨,她在鸟鸣中醒来,看着窗外起伏的高山,享受着窗外朗朗的读书声,在忙碌中开始一天的工作。

最好的师生友谊是需要与被需要

   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爱也是双向传递的,顾文迪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换来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顾文迪负责了两个班级七年级下册英语的教学工作。其中有一个班级的学生上课又吵又闹,是学校公认的“皮孩子”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顾文迪想出了自己的小妙招。在上到“你想要加入什么俱乐部”这一单元时,她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你们为什么要学英语?为什么要学习?”在她的鼓励下,同学们开始了对未来的种种遐想。“在之前,很多孩子想的是长大后继续摘虫草,而现在他们对大学有了无比的期待。”通过她的描述,大山外面的广阔世界,在这些孩子们面前流淌出来,“他们的眼睛里闪耀着光芒,我觉得我们的支教给他们带来了希望。”顾文迪说。

   第一次教藏族孩子,光是名字就让她犯了难。不仅字数多,重名的人也多,学生中叫曲珍的就有三个。在第一节英语课上,为了方便记忆,她为每位孩子取了英文名。后来,顾文迪了解到藏族的名字中都暗藏着美好的寄托。比如“达瓦”代表“月亮”,“尼玛”是“太阳”,“次仁”代表“长寿,长命百岁”,“扎西”是“吉祥,繁荣昌盛”。联想到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原本抽象的汉字在她脑海变得鲜活起来。她暗下决心,要记住班上每个孩子的名字。现在,所有学生的姓名都刻印在她的脑海中。

   90后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每次上完课,顾文迪都选择用学英语歌的方式来巩固上节课学过的语法。孩子们的歌声乘着风儿,飘荡在校园上空,这让其他班级的学生羡慕不已,也拉着她要学英语歌。晚自习时间长,有时班里的学生到了晚上坐不住,她就提前半小时讲课,后面或是唱歌,或是放美剧。“最近给班上同学分享了《初来乍到》这部美剧,主人公也是初中生,很能引起共鸣。”顾文迪说。

   有一次她去上课,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黑板上孩子们写给她的一封“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道:“还记得你答应过我们会放电影的,今天看行不行,最爱的顾老师。我们永远爱你哦!申请人:全班。”这让她哭笑不得。拗不过孩子们的软磨硬泡,上完课后,她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顿时教室里传来阵阵欢呼。

   藏族的孩子有一双淳朴的大眼睛,他们的眼神单纯、清澈。”这是顾文迪上课的感受。受疫情影响,他们上课都必须佩戴口罩,于是眼神成了最为直接的交流方式。班上有一位叫做向秋拉姆的孩子,在一次课上,顾文迪注意到女孩眼眶红红的,突然哭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想许吉老师了,许吉是去年来巴塘中学支教的老师。“在这里,很多老师都是支教一段时间就走了,孩子们经常面临着分别。”顾文迪说,“从那以后,我更不敢有丝毫懈怠了,因为我感受到自己被孩子们需要着。” 

   如果青春终将逝去,那么这一段支教经历足够让她骄傲。当学士帽抛向空中的那一刹那,仿佛青春变成了一道抛物线,而选择去巴塘支教的顾文迪,就像是在这抛物线的最高点,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毕业前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来到巴塘,认识了这群可爱的藏族娃娃,成为了他们的老师。” 顾文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