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剧本”!千里网课一线牵,来和“主播”唐丹面对面

作者:王舒 孔维睿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3-18浏览次数:583

   《中国法制史》这门课,虽然唐丹已经上了许多遍,但网络直播授课,对她来说还是第一次。16:00上课,15:30便已经坐在书桌前做准备。设置签到手势、上传教学内容、测试网络信号、测试麦克风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在线授课行进至第四周,唐丹从第一次直播的“期待中带些忐忑”到现如今的“游刃有余”。每一堂课细致到分钟的安排,都能看到她在幕后的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为了《中国法制史》的直播效果,唐丹也是“蛮拼的”。


问卷调查 把你了解得“透透儿”的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唐丹原本也打算在这学期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疫情的迅速蔓延,让原本就不成熟的设计要根据当下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实施。学生怎么学?哪种方式适合学生?这是唐丹首先考虑的。

   学生来自2017级、2018级,都是转专业到法学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风格,唐丹选择引入Kolb学习风格测试,设计问卷并让学生在开课之前完成填写。数据统计完毕,连同Kolb学习风格的基本理论和风格分类发布测试结果,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弱项有所了解。2018级法学专业的唐瑞说:“唐老师的这种方法也让我们更科学地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在组学习小组的时候就会考虑该要素,再进行搭配。”

   “打算在后期再做一次这个测试,想知道学生确定自己学习风格后,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改变。”唐丹说,“我觉得这个挺有意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进而变成更好的自己。”


选择合适平台 量身定制“剧本”

   此次在线授课,学校提供了四大平台供老师们选择。在对各大平台进行了解并几经斟酌后,唐丹决定以自己最熟悉的智慧树为主平台,然后辅以QQ群屏幕分享进行直播。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唐丹在智慧树平台上开设了测试班,邀请了同事、家人等作为学生入班进行基础操作并反馈使用感受。“这种方法会让自己心里有底,可以提前知道可能遇到什么状况,设计好补救措施。”此外,唐丹还在智慧树上注册了一个新账号,以学生的身份加入自己的课堂,了解学生端的界面和操作。

   平台确定后,就要开始备课。唐丹在智慧树平台有一门名为《中华法文化的制度解读》的慕课,还有以前在录播教室录制的本门课程的全部教学视频,因此对她来说,课程资源不是问题,整体的教学设计才是重中之重。

   线上教学的特殊性决定课程不能完全按照45分钟一节课的模式进行,所以唐丹决定在不改变总时长的基础上对100分钟进行重新划分,融合学生完成任务、老师重点精讲、师生实时互动等环节,为每次课量身定制教学安排表。“老师每堂课开课前都会把她的教学安排表发给我们,哪些内容要通过视频学习,哪些内容老师会进行重点精讲,哪些内容需要我们提前预习,哪些内容课后我们要认真复习,这些都一目了然,就像是每一堂课都有剧本。”唐瑞说。

   每一堂课的“剧本”都精心编写,为学生勾勒出一堂堂课的完整画面。唐丹认为,线上和线下是有机融合的,教师首先对课程要有整体的规划,计划好哪些内容、学时是线上,哪些内容、学时是线下,“还要知道线上和线下的内容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唐丹说,“让学生感受到线上和线下都是在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而不是割裂开的,这样对学生、对老师都有益。”


“我开学了”:第一课要有仪式感

   在正式上课前,唐丹在智慧树平台课程主页为同学们写了一封“承诺书”,字里行间表达了她对学生们的希冀。“希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形式改变了,但是老师对教学的认真态度不会变,对他们的责任心不会变:你若真心向学,我必倾囊相赠!”她说。

   2月25日是唐丹的“直播间首秀”,为了这场“首秀”,她还特地化了一个妆,换了一身喜庆的红衣服,“我感觉自己有一种要去约会的兴奋。”她笑言。第一次课基本是按照安排表进行的。课堂上,唐丹没有直接把慕课和教学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而是用QQ群进行屏幕共享,有选择性地直播精讲一部分重点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还原。

   每一堂课,唐丹都会用录屏软件完整地将授课过程记录下来,并将课件、讲课视频都上传至智慧树平台,供学生课下复习和纠错。“利用这个机会记录和保存课程运行数据,可以为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提供思路。”唐丹说。

   “心情是激动的,之前没有上过唐丹老师的网课,这次终于亲身体验了。” 2017级法学专业李雪峰说,“唐老师很喜欢和我们交流,每一堂课内容满满,但是效率很高,大家上得都很愉快。”


“慢热星人”跟学生打成一片

   四周以来,唐丹渐渐适应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还在每堂课前为学生增加了“唤醒”环节——为学生播放歌曲,提前进入课堂与学生闲聊,让大家慢慢进入到上课节奏,“就好像在教室上课,课前大家陆续进教室,聊上三两句或者听听音乐等待上课钟声敲响,老师和学生都能慢慢进入状态。”她说。

   唐丹自称为“慢热星人”,因为《中国法制史》的课程内容偏理论,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她讲课学生听课,互动较少,就连下课休息的时候,因为担心打扰到同学,也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去和学生聊天。“线上教学给了我完全不同的师生交流体验,隔着屏幕,学生们放得开,我自己也轻松。”唐丹说。课堂上,唐丹保留了线下的讲课风格,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为同学们传授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和同学们产生情感共鸣。张弛有度的课堂,从“鼎簋之制”到“沃盥之礼”,从“宅兹中国”到“公侯伯子男”,从古代礼制到历史文化,唐丹游刃有余地为大家作讲解。同学们的参与度都很高,直播时随口问出的问题,很快能获得回应,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和感染力。

   有一堂课上,唐丹讲解了西汉的法制案例“何武断剑”,由于临近下课,唐丹简单解说了一下案情,准备等到下节课再来细致讲解。结果学生们就像思绪开了闸,纷纷脑洞大开,接龙出一场“大型家庭伦理悲剧”。频繁的互动让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风格与积极状态,唐丹说:“在与学生们的互动中,我发现了很多学生的闪光点:礼貌、感恩、细心、诚恳、有责任心,有一些平时觉得不爱说话的学生结果是个段子手。”

   对于唐丹而言,物理距离的疏远,却因为线上教学而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以前在课堂上没法那么及时了解学生的观点和看法,现在线上教学,学生放得比较开,师生之间反而少了隔阂。”


下课了 课堂还没有结束

   课后,唐丹会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和作业,并鼓励大家多思考。每周,她会要求学生们将课程笔记拍照上传,以便了解他们的听课情况,如果学生笔记中有重点遗漏,她会及时反馈学生。“无法面授的情况下,课堂笔记可以直观地反应学生的听课情况,有的笔记还给了我惊喜。”唐丹说。

   为了更好地拉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唐丹让学生们进行自由分组,9人为一组。唐丹以组为单位布置了对通识类、专业基础类和古籍类书籍的阅读任务。“这些都是为他们回校后的线下学习做准备。”她解释道,“后期会有小组的阅读分享,并通过分享与反馈实现大家共同阅读,共享智慧。更希望阅读能成为他们的习惯,未来的生活总有好书相伴。”

   学生的学习没有结束,老师的“学习”也没有结束。在课程进行到第三周时,唐丹在智慧树发布了“《中国法制史》线上教学阶段性反馈”。我想用这种方式来了解学情,加深我与学生的沟通,并对课程进一步做调整。”唐丹解释道。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唐丹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以激发兴趣为前提,拓展视野为要件。“唐老师推荐我们在实践中感受课堂内容,她会分享各个省会博物馆或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展、推荐成都一些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街道,让我们多看。”2017级法学专业学生伍柯欣说。

   “希望今后的线上教学会作为一种常态来结合线下教学持续下去,让老师们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反思和整合自己的课程,让学生们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更新的理念、更大的舞台,让师生都能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和空间,真正构建起师生学习共同体,成就学习的共赢。” 唐丹说,“到那时,就不仅仅是‘你若真心向学,我必倾囊相赠’了,而是彼此成就的终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