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另类思维看网络世界

作者:朱佳垚来源:西华大学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3-09-17浏览次数:340

      前两天,有朋友在微博上@给我一条信息,大意是某某地方一位老人当街被城管拖走东西云云……言辞激烈,也看得我“愤愤不平”,于是血气上涌,洋洋洒洒给了数条评论。过了一天却发现,这是一条假新闻。平静下来的我再去看自己的评论,顿觉没有理智,用词无理,逻辑不清。
      2013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就根据网民的举报和日常工作中掌握的线索,会同各地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对一些经常传播不实信息的网站和微博客账号、微信账号进行深入核查,会同公安机关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那些我们熟悉的各类“大V”们从8月份开始,似乎就进入了“冬天”。
      而处于最易被煽动年纪的我们,似乎很容易走进一个又一个谣言全套,成为谣言的再传播者。譬如我对城管的偏见言论。
      台湾教授习贤德来西华讲座时,告诉我们要学会去筛选网络中的信息;阮次山先生告知我们要舍弃愤青式思维,用另类的思维看世界。笔者觉得,这用在网络世界中实在再适合不过了。
      你知道“别针换别墅”是某位网名推手的“开山之作”吗?
      你知道“为清洁工打伞的最美撑伞女孩儿”其实是一场炒作吗?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说:“有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新媒体时代,把这种集体狂欢的娱乐发挥到了极致,“公知”的规模迅速扩大,大量假冒伪劣发言者侧身其间。我们只需看看如今微博上有多少假托白岩松、崔永元、柴静说的公知体便可体会一二,而那些营销账号,截取历史或者新闻的某一片段,编辑加工,再以插科打诨。耸人听闻的形式传播,或许有时他们也打打擦边球,但偏激背后的逻辑确是吸引眼球、迎合市场。一个不小心,我们就成了被这些言论利用的对象。
      现在我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不管是“大V”还是“官方信息”,不管这条消息有多少人转发了,周围有多少人在谈论,我总要看看这条信息的源在哪里,看看信息本身是否符合逻辑,看看它的措辞是否客观不带偏见。验证真实或许正如萨义德所说:“你有信念,下判断,但这些信念与判断来自工作,来自与他人、其它知识分子、基层运动、延续的历史、一套真正的生活的联系感。”
      谣言止于智者,也止于知者。笔者认为一方面,官方要不断公布事实的真相;而另一方面,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而言,我想更要做到用另类思维看网络世界。因为,被骗的感觉总不那么好,对吧。

责任编辑:翟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