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丝绸之路前行

作者:学生通讯员 雷雨田来源:西华大学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2-11-16浏览次数:370

      大学,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考研学习、社团实践、恋爱失恋。而有一群人,选择了做一名校园记者,我便是这群人中的一个。整日穿梭在诺大校园,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我喜欢这份新鲜感,正如我喜欢“记者”这个神秘而伟大的职业。
      以前不懂记者的含义,以为只要能拼命抒情便是能写、会写。但是当我踏上这条路,才发现,一切都不是这个样子。那些文艺范儿,那些所谓的诗情画意只能是记者视角里的点缀之物,万万不可喧宾夺主。那么,记者眼中的“主”到底是什么呢?是平淡生活中所见的真实,是浮躁思想中闪烁的理性,是大千世界中沉淀出的价值。
      曾经采访过一位理工科老师,老师谈了很多专业的学术问题,听得我一头雾水,当我问他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什么特别的故事,老师很严谨地回答了一句话:“早上七点到实验室,中午休息,晚上十二点过才回家,整天都会在实验室。”这句话又把我打懵了,这样平淡寡味的生活该怎么下笔呢?我照着老师给我的材料,写着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学术论文”,我清楚地知道,这样的稿子肯定是不能发出来的,可是我又不能抒情,因为这位老师的生活实在是太朴素、太平淡,滔滔江水之情怎么都倾吐不出,这可怎么办?
      教我写新闻的老师指导我时常说一句话:“要从小的视角切入,从小事说起,重在真切感人。”想到此,我决定换个思维,从小事开始写起,写他每天泡多少个小时的实验室,写他处理一个重要数据时的神情与心情,写他和家人相处的时光。不知不觉,一篇真切质朴的人物通讯就写成了,我才发现,全篇没有流于形式的抒情文字。而我,已然被老师的学术研究精神所感动。
      看过这样一句话:“只是我们不懂得生活的艰辛,才会文艺地感慨。”是自己知道得太少,才会故作深沉地矫揉造作,当自己渐渐去接近一个“记者”的视角时,我才发现,笔下的文字“此时无情胜有情”。还原现实中最朴素的真相,是记者的第一要务。
      我们都还是学生,我们的价值观都还在丰富成长,但是同时,我们又是记者中的一份子,我们必须要比其他人有着更客观理性的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能用理性的眼光看世界是一个记者成长过程中迈出的一大步。白岩松说过:“在万众欢腾时,要懂得聆听,在一片寂静时,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理性支撑,来指引我们正确而有力的言论?不管是房子、星星或是沙漠,都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而显得美丽。而这份不确定与神秘感正是世人猎奇心理的驱动,而我们,能否在雾里看花中掬起一弯最纯净的月亮?
      选择做记者,就是选择了奔走和忙碌,选择了勇敢和责任,选择了为别人做嫁衣,为历史做记录,保持自己对世界充满新奇的眼睛、新鲜的思维和年轻的心。今年暑假我去外媒实习之前,另一位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除了学习外媒记者怎么写新闻之外,更应该观察与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想做好新闻,没有这两样始终不行。
      春蝉在吐丝的时候,它怎么也没想过,自己竟然吐出了一条丝绸之路。虽然现在,作为校园记者的我们还未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通透与豁达,至少,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正在吐丝结茧的路上不断前行着。”

责任编辑:翟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