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西华的宣传员——写在中国第七个记者节

作者:学生记者 周波 龚岁寒 张虹 康庆来源:西华大学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09-11-24浏览次数:560

    “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
  在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奔波于校园内外,走访于师生之间,用热情的文字书写着绚烂的青春,用动人的影像记录着百态的生活。他们并非新闻专业的学生,然而他们却一直以职业新闻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团队精神,强调纪律,注重沟通,勇于面对压力,追求专业,追求卓越。他们——就是活跃在我们身边的学生记者。
  
亲历校园历史 我在现场
  近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学生传媒团队很快地成长起来。
  又是一年黄叶秋,大学生通讯社已经走过了六个春夏。正如第一届副社长黄子炎说:在通讯社的3年,我参加了学校很多的活动,也写了不少的稿件,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可能是对西华历史的一种亲身经历!因为我参与的很多活动,可能会被写进年鉴,载入校史。一代代校园新闻人在默默的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奉献。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尽到了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西华大学广播台也经历了二十余载风雨历程。台标特别设计成橙色。橙色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品质。它代表淳朴,代表激情,代表着西华广播和他们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它让我们的大学生活衍生出色彩斑斓的美丽图画!西华广播人,将跃动的青春火焰传遍整个校园。在音乐抢先听校园直通车中感受浪漫,让同学们在旋律中舒缓心情,回味无穷……
  十三年风雨兼程,追求卓越的记者团也一直站在学校宣传阵地前沿,见证着、记录着、传播着西华的成长与发展;
  1992年成立的电视台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前行,忠实地记录着学校前进的每一个影像;
  从无到有的新闻在线网站,坚持24小时新闻上网制度,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学校师生提供了最丰富的新闻咨讯。光阴荏苒,学生传媒团队发展的历程如一册精致画卷,每一卷都见证着学生记者顽强奋进的历史。
  这一批以学生记者为主体的校园传媒团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仅丰富了校园的大学生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同时对我们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展示了学校的风采。
  
服务师生 追寻理想
  通讯社就是社员的家,除了上课,他们几乎都在社里。他们为通讯社,为学校新闻宣传都付出了很多很多。老社员张珂说:不管做多小的事情,我们都要把它做到最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心里装着读者,一心想着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所以每次例会上都能看见采编人员的争吵。熬夜就着浓茶写稿、挤出课余时间去排版、耐心细致地约稿发稿、硬着头皮对校园小贩开展外联公关在这里都成为了乐趣。社长王瑞说: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这个承载自己理想和追求的集体。这是记者的职责,不管专业不专业,谁都不能推卸。新闻的时效性,也往往把每个学生记者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拍照片,写稿件,审稿子,发新闻,一个流程下来,每个小记者都深感疲惫,但当大家看到新闻时,很少有人想起学生记者付出的艰辛。社员唐欣五天四夜熬通宵写完我校学生发起的西西车队西藏行的专访,让该车队的几个负责人非常感动。他们评价小记者唐欣有一种比他们西西车队骑自行车翻越唐古拉山还牛的精神。工作是苦和累叠加在一起的,但小记者们很高兴,每次新的校报出来他们都会为自己所发表的铅字感动,那种情愫只有身在其中的他们才能体会。
  为了能及时让学校师生了解国际国内及校园最新消息同时又不影响同学们的上课和休息时间,广播台的播音时段定在了中午1230-1300及晚上1800-1830。为此,播音员们经常饭都顾不得吃,下课就径直到播音室,播完音又马不停蹄赶到教室上课;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奔波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只是为了让学校师生在最快的时间内看到最详尽的视频新闻,同时为学校的大小活动保留影象资料,为学校开展宣传工作提供素材。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电视台的节目无法让学校大多数同学所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集思广益,最后决定用台长字德军的私人电脑充当服务器,建立起校园网络在线收看电视节目系统。大家还自己动手制作幕布,在校园搞起电视节目露天展播,让更多的师生看到我们自己的校园电视节目。为了节省时间,字德军把寝室都般到了电视台办公室。他说:以台为家,已经成为每个西华电视人的共识,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已经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电视台的工作枯燥且繁重,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他们说:每次看到字台长为电视宣传忘我工作,总会给我们强大动力。是的,字德军是电视台人的榜样,更是西华新闻人的榜样。大四毕业那年,他为了完成电视台的年度计划,一直在学校留到七月份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西华,离开了他默默工作四年的电视台。字台长走了,他留给后来的小记者们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新闻人特有的品质。
  的确目前各个学生社团的办公环境较为恶劣,办公设施严重不足,甚至连打稿用的电脑都是从学校淘汰的多台电脑中东拼西凑而成。尽管如此,却并没有影响到同学们对新闻工作的热情。正如新闻中心负责人在学生社团干部会上勉励大家的那样:目前学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同学们要体谅学校二次创业的艰难;条件完善的情况下工作出色是理所当然,而在困境中能出色出彩,却更显英雄本色;希望大家更加看重学校所提供的学习锻炼机会与平台;克服眼前的困难,激发更大的创造潜力。现在各个新闻社团纷纷响应,自力更生,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办公环境,在困境中依然竭尽全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将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薪火相传精神不息
  每年的新生入校时,通讯社、记者团、广播台、电视台都要进行招新工作。每年都会有许多新生加入到学生记者的队伍中来。在这个特别的第二课堂里,学生记者们不仅体验到了实践的快乐,也切实学习积累了新闻采访专业的知识。我在宣传部新闻中心培训中不仅学会了怎么写新闻,怎么写通讯,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处理各种关系,更多地参与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担任记者团团长、国防生班的夏宇说。
  通讯社的第三任社长王可然现在已经是华西都市报一名出色的记者了。他说:通讯社给我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舞台,正是因为在做学生记者的过程中锻炼出了文笔和缜密的思维,也是因为在通讯社工作的这段经历给我增加了许多就业的砝码,当年我才能在二百多名候选人中胜出。做学生记者,然后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找到发展的机会,在西华,像王可然一样的同学不在少数。他们在校园,是西华的宣传员,走出去了,就是西华大学的一张能拿出手的名片。记者团的一名记者高兴地说:做一名学生记者,是我进入大学做得最正确的选择之一,在这里我结交了许多真心的朋友,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努力,一起收获着成长着。
  在校园媒体锻炼一段时间和不锻炼是不一样的,去外面实习这种感觉更深刻。正因为这样,学生媒体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坚硬毅力的学生记者。这里不仅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坚毅品质的重要课外教育环节。通讯社里挂着这样一副字: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他们的信仰和箴言,这是他们做人做事的标准。2002年科协年会宣传中,他们仅用36个小时就做出的八版《科协年会专刊》,版式美观大方、内容充实生动,全面立体地反映了年会盛况及与会专家学者的风采,受到了刘鹏等省委领导和学校领导、师生的一致赞扬。在通讯社,每一位新成员都会被告知一个信条:任何时候都不怕自己的起点低,任何时候都敢拼敢闯,时刻都保持着对工作的激情。
  
汗洒西华 无私奉献
  我校学生记者要求全方位发展。他们不仅在新闻消息方面服务同学,也在其他方面带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学生传媒团队承办的诚信西华、节约西华、感动西华、和谐西华系列活动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获得联合国最高摄影奖的焦波俺爹俺娘大型图片摄影展在学校展出,也得到了强烈反响,并得到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亲情教育系列活动唤起了校园亲情教育之风。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能在紧张的学习中体味快乐,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广播台多次邀请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城市之音等社会媒体走进西华,为同学们呈上了一台台精彩晚会。
  正是在这样一群充满活力,敢于梦想的年轻人的努力下,我校的校园媒体才呈现出勃勃生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取得累累硕果。多年来《西华大学报》在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省市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屡获佳绩,连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校报,社会影响不断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校的学生记者数量在200人左右,而曾经有过学生记者经历的同学则是这个数字的5倍。
  学生们的热情与奉献,让老师们常怀感动。宣传部新闻中心负责人说,学生记者和通讯员是西华大学的宣传员,已经成为西华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宣传部新闻中心将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新闻素养和媒介素质,从关注身边人,校园事开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民族;以人为文,求真求实;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过硬,工作作风扎实的校园传媒队伍,为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这对西华的学生记者而言,应该是福音。那样,学生记者的生活可能会更加精彩,我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2006级的学生记者曾渝理说。

                            《纵横西华》栏目组正在录制节目。伏坤(左一)现为四川卫视编导;林聪(左三)现为广西电视台记者

责 编: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