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联手 载誉而归

作者:学生记者 陈松 黄小倩 陶敬 甘燕来源:西华大学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09-12-02浏览次数:563

    在刚刚过去的9月,我校电气信息学院的“三强组合”——陈强、黄强和肖强三名同学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克服重重困难,从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的926所院校组成的9042支队伍参赛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这是对三人勤恳付出的回报,是三人历经风雨后收获的阳光。

                                            决战四天三夜

    9月2日上午8时,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出来了。可是令三人都没料到的是:考题居然是大家很少接触的模电题型——“宽带直流放大器”,三人都瞪大了眼睛,这可怎么办?陈强提议先从熟悉的电路入手,于是三人很快做好了方案一,紧接着改进到方案二。可是各项指标均达不到要求,三人困惑了。经过三人激烈地讨论与反复调试,方案三于9月3日晚上完成。但让三人始料未及的是经改进的电路在理论上出现了问题,稳定性也不高。不知不觉,竞赛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三人的作品连雏形都还没有做出来。
    大家有些急了,决定放手一搏。但工作这么久,大家明显疲倦了,眼见肖强精神状态下降,“领导”陈强排出了“值班表”,先命令肖强“必须睡够两个小时再来,必须保证有充沛的精神。”四天下来,三人的平均睡眠时间还不足十小时。就这样,他们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试验着各种方案,错了又改,改了又改。三人同心协力,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终于在最后一天上午做出基于继电器方案的放大器,同时完成了报告。
    可是此时,压在三人心中的大石并没有放下。虽然该方案的效果令大伙儿基本满意,但是其抗干扰性仍然较低。时间所剩无几,是用差强人意的作品参赛得够基本分,还是继续改进争取高分?三人相视一笑,不言自明,又动起手来。这时距交参赛作品的时间仅仅剩下几个小时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肖强回忆说:“我们三年的梦想、三年的奋斗就在这一刻见分晓了,要精益求精,决不能不留下遗憾。”于是,三人在极短的时间、极紧张的氛围中完成了对滤波器、放大器的改进,同时对报告进行了修改。终于,历经四天三夜的鏖战,三人在截止时间前两个小时完成了参赛作品,此时的三人已经累得无力庆贺了。
 
                                                三年磨一剑

    从听说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到此次获奖,肖强整整走过了三年的追求之路。
    肖强回想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听学长说起这个竞赛,当时自己心潮澎湃,满怀憧憬,“我要是能参加这个比赛该多好啊!”凭借着大一就立下的理想,在大学三年中自己坚定地踏上了这条辛苦而漫长的道路。
    整整三个365天的大学日子,本来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时光,却在自己的理想下成了“两点一线”的生活:食堂、实验室,一条300米的路线一遍遍重复了三年,校外红光镇夜市的霓虹灯吸引不了他,“偶尔出校门逛逛也仅仅是为了采购实验用品”单调、枯燥,肖强重复着这样的词语。“对某一些人来说,这种生活确实很无聊,我们能够坚持到今天确实不容易!”没有一点闲暇时光,即使不做实验也要赶紧自学大学四年的课程。“但自己从来没后悔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就是这样坚定的信念与目标,让他们在竞赛的道路上全力以赴。
    比赛前一个月,所有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在实验室里集中培训,那段时光是痛苦的。60平米的实验室,27名同学几乎把自己封闭在里面。学校配送的饭菜放在实验桌上,饿了就吃上两口。几张凉席铺在地上,困了就躺上一会儿。在比赛临近的日子里,有些同学不吃饭不睡觉,耗着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作为实验室负责人的陈强就下死命令:“该吃饭的同学一定要吃饭,该睡觉的同学一定要睡觉。”当时在整个实验室,所有人的脑子里都只有实验,甚至在睡梦中想的都是问题的解决方案。陈强、黄强、肖强三人更是“轮流值班”,谁先累了谁先睡,睡两个小时就醒来继续实验,再换下一个人休息,这样就保证了实验的连续性。“过程太苦了,但我们很享受。”肖强情不自禁地感叹。培训的时光是三人以及所有实验室同学们为理想奋斗的历程,大家很庆幸聚在了一起,共同体会了一群普通大学生体会不到的酸甜苦辣。

                                                 获奖不是最终目的

    9月29日上午,成绩出来了。在得知获得全国二等奖后,三人非常激动。 “用三年换来的四天啊,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我们终于收获了果实!”
    事后肖强说到:“我们还是留下了一丝遗憾,终究没拿到一等奖。但获奖不是最终目的,我在这过程中学到也得到了很多东西。”自从认定了竞赛这条路之后,三人的大学便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大一瞄准目标,大二着手准备,大三摸索前进,大四赛场亮剑。而每迈出一步,三人都是肩并肩、手挽手。吃饭一起去食堂,睡觉躺在一张凉席上,“寸步不离,形影相随”。
    生活中,年纪最小的黄强很活泼,常常逗得三人哈哈大笑,但一回到试验中来便“面无表情”。沉稳的肖强最能静下来,经常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也最细心。陈强在调试电路的时候,额头习惯性地冒汗,肖强见状赶忙替陈强把汗水擦干,以免滴下的汗水破坏了电路。而作为“领导”的陈强最有大局观,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也很好地协调了三人的工作,成为三人的精神力量。
    “一起拼搏出来的友谊是最真的,我们已经离不开彼此了。”陈强说道。而在训练过程中,三人的分工合作让三人对团队精神也有了深刻体会。陈强擅长硬件设计,肖强擅长软件编程,黄强则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为二者之桥梁,三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又相互配合打造出了今天的“三强联手”。获奖似乎真的不再重要了,当三人体会了奋斗的激情、真挚的友谊之后,二等奖的证书在燃烧的青春面前仿佛也洗尽了铅华。
 
                                                 不忘恩师与同窗

    “我们的成绩是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的。”陈强反复说到。2007年,创新实验室正式建立,但建立伊始,很多必要的实验器材都还没有,实验设备根本不完善。实验室的余建华和李涛老师就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资为实验室购置设备,同学们都十分感动。李涛老师非常理解同学们在实验室的枯燥生活,经常和大家聊天谈心,有说有笑,并且与大家吃住在一起。大家都习惯把生活中的余老师和李老师当朋友、当大哥。一旦回到实验当中,他们就“面目全非”,严格的 要求让很多同学都“心怀不满”。
    而同窗们,大家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相互照顾,彼此帮助,挺过了一关又一关。三人的获奖,功劳属于恩师,属于同窗,也属于实验室里的每一个人。
    如今,“三强”组合虽然退出了竞赛的队伍,但他们却仍坚守在实验室,三人现作为“创新实验室学生的导师”以老带新,正在为西华大学的电子设计竞赛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坚信,创新实验室的明天是美好的,西华大学电子竞赛事业也会越来越好。
 
链接: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其竞赛的特色是,与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建设紧密结合,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以全面检验和加强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已经连续参加了前八届的比赛,并且在前八届比赛中都获得了国家一、二等奖和省级竞赛奖。

责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