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

——记我校参加“TI杯”电子设计竞赛小组

作者:王蜀苏 学生记者 王浩 王科润来源:西华大学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0-11-19浏览次数:699

       九月初,我校电气信息学院07级学生李易、张云瑞、胡明明在历时4天的“201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模拟电子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过关斩将,同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来自全国各地名校的近60支参赛队齐聚一堂,激烈鏖战,最终以全国第五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载誉而归。
 勇往直前  不放弃

    李易、张云瑞、胡明明三人小组走的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他们获取成绩的背后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正如歌词里所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08年的秋天,李易、张云瑞、胡明明刚步入大二,他们与电气信息学院的很多同学一样,都“赶潮流”似地争先恐后地申请进入了学院实验室。开始的那段时间,他们身边总是有很多的同伴,但随着热情和新奇感的慢慢消退,越来越多的同学先后选择了放弃实验室“枯燥而艰辛”的生活,陆续退出了实验室。“退出的原因有很多。”张云瑞挖掘着回忆,似乎在怀念那段初进实验室时人气鼎盛的时光,“有的同学因为在实验室接受不了‘枯燥无味’的反复试验;有的同学觉得实验室里大部分时间都需要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完成;有的同学除了完成学院的课业外还参加了各种社团,一忙起来就是昏天黑地……” 周围熟悉的身影慢慢少了许多,在一条满是荆棘的道路上行走,会有前途吗?他们三人只有互相鼓劲“勇往直前,不言放弃!”
  没有人天生会坚持,只有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就会锲而不舍。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学期,实验室里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硬件、软件技术让他们陷入了求知的海洋。刚刚走入实验室,自信满满的他们看到新奇的东西都想去尝试,也正是在这种强烈求知的欲望下,他们在学长们的帮助和指导下,迅速掌握了实验器材和各种技术的使用方法,大大拓宽了专业眼界,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夯实了基础。第二学期开始,当他们真正开始参与一些具体项目的研发,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学习时,原本自信的他们才蓦地感觉到自己知识的缺乏和不足。花大把的时间、做更多的试验,在求知路上,虽然艰辛,可领略到实验室“自主、自由、自理、自创”精神真谛的他们,觉得日子渐渐充实了,也觉得在实验室更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也就坚定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苦乐酸甜   有你有我

  实验室的日子有苦有乐,但李易、张云瑞、胡明明他们因为志同道合,始终都战斗在一起。
  经过大二上学期的考验,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真金”都是意志坚定的朋友。李易深情感怀地说:“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呆的时间最长的就是实验室,最舒心的就是身边的这些‘战友’。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大家各抒己见,激烈讨论,问题解决后,‘战友们’立刻扎进火热的试验研究中。”有时候做好的作品在试验的时候,零件短路被烧毁,试验元件不够用了,他们就挤出自己的生活费去购买,件件实验的成果都是他们付出汗水和心血的结果 。
  电气信息学院实验室分有若干部门,包括秘书处、组织部、文体部、生活部等,对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调节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在这些“滑轮”的作用下,大家在实验室的生活变得健康而多姿多彩。在平常实验室工作的时候,大家会在固定时间聚在一起开个小会,说说各个实验室负责项目的进展,聊聊大家学习、生活的近况,谈谈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偶尔专心实验之余,同学们还会三五成群地去集体锻炼锻炼身体,跑跑步打打篮球,遇到特殊的日子实验室还会组织小晚会,让大家倾情一乐。李易同学对去年学长毕业时,实验室专门举行的送别晚会记忆犹新,“因为实验室采取的是高年级带低年级的 “传帮带”方式,学长们把我们从新人带成了‘老人’,付出了许多辛劳,所以实验室里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其实是‘亦师亦友’的情感。” 薪火相承间,同学们把日常在实验室的点点滴滴用照片拍下来,作成VCR图片电影,情到深处,不少同学都感动得默默流泪。
厚积薄发   砺兵秣马

  在研制开发的过程中,李易、张云瑞、胡明明三人互相学习,遇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互相请教,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小组中,李易来自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张云瑞来自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而女生胡明明则来自信息工程专业。不同专业的合理搭配让他们得以在各种项目研发中通力合作,大展拳脚。而在一次次的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曾经担任电子协会会长的李易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领导才能,让三人小组紧密团结,和谐发展。
  因为这样的合理配置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们从几乎对相关电子设计的一无所知,一路摸爬滚打,磨练技能,前后完成了“智能运载小车”、“电能收集充电器”、“高效数控衡流源”等大小十余个实验研究项目。其中的“智能小车”和“电能收集充电器”尤其具有较高价值。现在说起这些项目课题时,三人都面露微笑,兴奋地讲个不停。
  为了迎接2010年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他们一直在砺兵秣马。“这段日子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高三那段时光,或者该说比高三那段时光还难忘。” 每次做实验项目忙的时候,经常会熬到深夜,李易和张云瑞就干脆在实验室搭起了地铺,安置了简易小窝。在这里,凉席、褥子、牙膏牙刷等一应俱全。“住实验室有个好处,地方宽敞,有电风扇,晚上还不断电!”李易快人快语地说道:“而且在夏日蛐蛐儿的喧闹中入眠,很有味道。”其实,每当在地上睡久了后,他们会感觉全身酸软无力,然而他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再坚持。累了趴桌子上睡会儿,烦了就登QQ上网“偷菜”,倦了去运动场跑跑步……没有倦怠、没有抱怨,因为他们心中装着梦想。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比赛日期也越来越近了……
三人齐心  鏖战东南

  全国大赛的日子快到了,一想到要和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名校学子同台竞技,李易、张云瑞、胡明明他们就兴奋不已。9月1日,他们登上发往南京的列车,奔赴东南大学。李易在后来的回忆中,笑道:“我们花了38个小时从成都奔赴南京,然后又在38个小时中团结协作,完成了我们本次比赛的作品。这次比赛真的和‘38’很有缘。”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模拟电子系统专题邀请赛于9月4日上午8:00正式开始,9月5日晚上10:00结束项目制作,上交作品。李易、张云瑞、胡明明三人小组就是在这38个小时内,克服重重阻碍,完成了B题“电子式温度调节器”的研制项目。题目要求被控对象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或高或低的一个温度点,并保持温度恒定。李易同学解释说:“温度恒定技术在很多电子产品上都很有需要,比如电脑内置的CPU使用时往往温度很高,就需要温度恒定的系统来保护CPU的硬件。”
  竞赛要求相当严格,同学们得在断网、无任何通讯设备、全封闭的情况下,根据器件库的条件,独立完成项目的审题、设计、器件选择、软硬件安装调试、报告撰写和测试答辩等环节,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的电子产品设计经验。拿到考题后,三人迅速确定设计思想,分工作业,争分夺秒研制自己负责的部分。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地进行设计实验的时候,险情出现,在发现实验数据与预料结果有很大出入时,他们一遍一遍地排查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去检测试验材料,终于发现被控对象是坏的!更换了被控对象后,他们重新开始设计研制,然而实验数据却仍然不正常。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大家渐渐陷入了焦虑和不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主管硬件设计的李易在排查了很多遍以后仍然没能找出问题的原因,“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他迷茫了。张云瑞劝李易去休息一下,整理思路再来过,因为在比赛的38个小时里,他们没人完完整整地睡过1个小时。而就在李易休息的这段时间里,张云瑞却很幸运地发现了硬件的问题——实验用的重要器材温度传感器居然也是坏的!找到问题的根源后,三人重拾信心,按照设计思路抓紧时间完成研制。在离比赛时间还有不到两小时的时候,他们终于完成了设计的作品。
  等待结果的过程始终是漫长的,正如蝴蝶破茧的最后一晚挣扎,当清晨的太阳射出第一缕阳光,你才会发现那对绚丽的翅膀。比赛结果出来的时候,他们笑了,心里涌出激动与自豪——他们的作品最终被评为一等奖,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获得第五名。
  现在回忆起实验室的点点滴滴,他们三人都会心一笑,“结果很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李易笑着说:“过程总比结果更难忘、更有意义。不管所处的时局有多么急迫、艰难,都要相信自己,相信团队,不到最后一秒绝不放弃!”
  诚然,实验室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并真正的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正如电影《头文字D》里杰伦的诠释:“你可以活得潇洒,甚至可以漂移,但前提是你得走在自己的路上。”
背景资料
  2010年 “TI杯”六省电子设计竞赛联赛是教育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为探讨电子设计竞赛改革,由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织委员会主办,德州仪器公司协办、东南大学承办。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历年成绩最好的六省市(湖北、江苏、上海、四川 、陕西、浙江)参加了比赛。整个竞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各省市自行进行以模拟电子电路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命题式半封闭竞赛,共有近2800多个队参赛;第二阶段为邀请赛,邀请本赛区第一阶段的58个优胜队参赛。经过竞赛专家组的测试与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7个队,二等奖12个队,三等奖19个队。

三人小组成员:胡明明、李易、张云瑞(左起)
3人小组专心实验,背后则是搭的简易床


责 编:王蜀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