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上学生就是要放声地笑”

———— 访人文学院王万洪老师

作者:学生通讯员 张莉梅来源:西华大学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4-11-26浏览次数:2145

       王万洪,我校人文学院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文心雕龙》和书法美学,是“雅丽”文艺美学思想的提出者。出版《杨慎<书品>校注评译》、《巴蜀书法理论选粹》等5部专著,发表30余篇论文,获得多个优秀奖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子项目、江苏师范大学“汉学大系暨海外传播项目”子项目、人民出版社“二十世纪儒学大师文库”子项目、四川省社科联、省教厅重点项目等12个科研项目。

      “我梦想有一片山林,里面有一间小屋,小屋里面有个我,读书挥毫,优哉游哉。”这是王万洪老师想要的生活。你以为他是一个不问世事的文人墨客?你以为他是一个历经尘世的老夫子?都不是。这个入世的青年老师一路走来,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洪哥”。                
          
             这么好玩  这是谁家的老师?
      初次见王万洪老师的时候,他一身西装,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煞是严肃。但是交谈了两句话后,王老师直言“不太喜欢我现在这样的装束,我还是很喜欢自由随性的。”说罢笑了笑,和我们聊了起来。
      “王哥,走,打球去!”“洪哥,去吃饭!”在学生眼里,这个35岁的老师更像是20岁的朋友。同学们都亲切地与他称兄道弟,喜欢他,爱戴他。
      语教法课上,王老师讲到作为一个师范生应该有的素养时,想起自己曾经面试过的几个学生,不禁开始模仿他们那些不好的习惯。“现在你们就是评委,我是试讲的学生。”说罢,他打开门就出去了,再完好地把自己关在了门外。轻敲门后才恭恭敬敬地走进来,深深地向台下的“评委”们鞠了一躬,有模有样地说:“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今天的第三号试讲者,我试讲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他双手紧握在前,眼神飘忽不定,声音小如蚊子,显出一副很紧张的样子,逗乐了大家。接着他回到自己老师的角色,告诉大家要成为一个老师,绝不是从坐在下面到站上讲台那么简单,每个同学该注重自己的实践能力,严格训练。被逗笑的同学都频频点头,一堂课在笑声中开始,在笑声中结束,却也收获了无数。
      “我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孩儿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的更多,也更需要创新和胆识”,王老师说道,“我曾经当过高中班主任,那时候学生的学习模式就是疯狂听课,疯狂练习。我才去教课的时候,5节课我只上3节,其余时间我让他们讨论、自学。学校主任找我谈话,否决了我的做法,但是第一次考试,我的这个班就拿下了第一名。我至此也相信创新和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寻找一条更便捷的学习道路。”王老师的教学方法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幽默有趣的课堂让每节课的教室都坐满了学生。

              从中专生到博士后的化蝶之路      
      从王老师的幽默和微笑里,很难看出他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从一个中师毕业的学生,成功考上研究生,继而公费攻读硕博士,并走上研究之路,王老师的这段经历可谓是苦并幸福着的。
      初中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当时的他不得不放弃读高中,在舅舅的建议下选择读中师。“有书读就是莫大幸福的事。”王老师回忆起读中师的那几年,仿佛又回到了过去。“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书读和吃不饱饭。”每月,他靠母亲给的100块钱和学校补贴的50块钱生活。当时没有钱买书,就借同学的书来抄。他每天都会备一支蜡烛,在晚睡查寝后开始看书,一般都是在楼梯口的转角处,冬天裹一床棉被,还是冷得直打哆嗦。又冷又饿,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就着开水啃一个冷馒头。蜡烛点完,一般是在凌晨两点半到三点。到六点二十,身为学生会体育部部长的他又开始在楼下吹口哨、带早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中师毕业一年前,他拿下了自学考试的专科文凭,并借此第一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从原本“面向农村的小学教师”改变为按照专科生分配,成为简阳师范学校95级186人中唯一直接分配到初级中学教书的学生。
      尝到甜头的王老师相信:在国家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今天,社会允许自我奋斗,相对公平和机会是可以争取到的。于是,他很快拿下自考本科文凭,调入县城重点中学教高中,并担任班主任、校报主编。这是人生命运的第二次改变。
      “汇通古今,学贯中西”,这八个字是上中师前舅舅送给他的寄语。在工作了七八年后,出于心底对读书的热爱和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他毅然决定考研。先后考取了公费硕士和博士,并以统招身份在四川大学完成了第一站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一路的艰辛,就是为了了结少年时代不能读书的遗憾,实现二十年前许下的夙愿。因为当年在他对是否考研犹豫不决之时,杨小凡先生对他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生都在寻找心灵的归宿。有的人很幸运,找到了;但多数人一生茫然,找不到。”这句话坚定了他走下去的信心。于是,在黄家驹和亚东激越歌声的陪伴下,王老师用八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命运的第三次改变:从县城中学走进了西华大学。
      《文心雕龙》是成书于我国南朝齐梁时期的一部名著,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成就最高的写作学著作。想要研究它的人,一般来说,年龄要求不低于四十岁。所以,当他向自己的导师马正平教授和李凯教授提出要研究这本书时,最初都遭到了老师的反对,“我担心你这个选题空有一张皮,能不能写得出来?很难说。”李凯教授很是忧虑。因为当时他三十岁不到,理论修养严重不足。但是从书法美学切入文学研究的他固执地认为《文心雕龙》并不难懂,自己的研究设想很有空间,而且可以做到。于是,他偷偷写,并下定决心要写出点让人刮目相看的东西来。接下里的几年里,他既做兼职又做研究,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没日没夜地工作,先后顺利地完成了硕博士论文。导师既生气又惊喜,因为自新都杨慎点评《文心雕龙》以后的500多年来,“龙学”研究成果众多,但还没有人提出过他所研究的“雅丽”文学思想。“看起来难的事情容易做。”这是王小盾教授告诫他的话。对雅丽文学思想的研究,不仅带来了诸如省优博士生、省优博士论文、省社科研究项目等肯定和荣誉,更为未来研究的生发之路打下了基础。从书法入手《文心雕龙》,又从《文心雕龙》转回书法研究,如今的王万洪老师,正在构思中国雅丽文学思想史和中国雅丽文艺思想史的研究计划,并且已经在《汉代雅丽文艺思想研究》和《汉唐雅丽文学思想史论》两部书稿中展开了论证。他说:“我还在‘汇通古今’的道路上摸索,我离这个目标还差很远,但是一直在学习。未来还会向‘学贯中西’的目标进发,这是我的一点野心。”

       大学生不能光学理论  更要注重实践锻炼
      谈到自己在西华大学的学生,王老师很欣慰:这是一群积极向上的孩子,他们态度端正,作业质量高,比其他起点高的孩子更认真;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主观能动性,很少有危机意识,对未来三五年的规划很不明确。“我觉得教书就是讲良心,孩子们的未来不可忽视。”王老师如是说。每一堂课他都会精心准备教学,他着重于丰富大家的实践经验,常常让同学们上台去练胆,不管他们讲得好或者不好,他都给予鼓励:“我就是靠丢脸起家的,你们应该比我强。”
      18岁,王老师就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他回忆道:“我第一次上讲台,是给一群初一的孩子上课。上课之前我准备了满满六大页的讲稿和问题,甚至在几分几秒要讲些什么内容,我都设定好了。但是在讲了五分钟之后,一切就乱套了。我不知所措,脸也红了。这时候有个小女孩,是班长,端端正正地站起来,对我说:‘王老师,您不要紧张,其实我们都很好,很喜欢您的,您重新来吧。’我的脸更加发烫,但也就豁出去了,继续讲,结果是讲得很成功。”对17年前的这个细节,王老师仍记忆犹新。他总结到:第一次讲课没有经验,以前只顾着读书,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如今自己带领着一群学生,他知道必须让他们去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而实践技能是第一位的。
       他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积极讨论,让他们走上讲台。这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同学们也更有热情去学习。每次课下来,大家都觉得收获了很多实用的技能。
      “记住三个东西——目标、勤奋和方法。”这是王老师对当下学子的寄语,也是伴随他一路走来的精神支柱。这个以“可爱”自称的老师,的确是同学们眼中“最可爱的人”。

                          

王万洪老师

责 编:翟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