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团队在食品国际Top期刊发表论文

作者:李文君来源: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4-06-28浏览次数:49

近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团队陈祥贵教授课题组在食品国际Top期刊Food ChemistryQ1IF: 8.5)发表题为“Exploring organophosphate ester contamin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food: A meta-analysis的研究论文。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李文君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022级研究生陈俊龙为第二作者,陈祥贵教授为通讯作者。

有机磷酸酯(OPEs)是有机氯阻燃剂的合适替代品,因此广泛应用于日常环境中,如建筑材料和电子设备中。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认识到OPEs会不可避免地损害生物系统,并导致环境污染。有研究表明,电子垃圾可以向整个生态系统,即大气、水和土壤中释放OPEs。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OPEs,如饮食摄入、吸入、灰尘摄入和皮肤摄入途径,这反过来会产生严重的神经毒性后果,并阻碍儿童大脑系统的适当成熟。

OPEs污染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因为通过食品摄入是OPEs进入人体的关键途径之一。然而,食品中OPEs污染的确切途径、水平和分布模式仍不清楚。全球不同类别食品中各种OPE的污染水平和分布模式尚未得到彻底检查。这阻止了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获得必要的研究数据,以制定食品中各种OPEs的安全标准。此外,OPEs污染源数量的增加导致全球几乎所有常见食品中都检测到OPE,这表明迫切需要对食品中OPEs污染的水平和趋势进行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系统地研究不同食品类别中各种OPEs的水平和分布模式。我们整合并分析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以获得对污染不同类别食品的各种OPEs的现状和分布模式的宝贵见解。这使我们能够增加对食品中OPEs浓度和分布模式的理论理解,并为决策者提供如何解决食品安全中OPEs危害的实用见解。

主要结果及亮点:

· 收集了23篇实证研究文献中的14,915条食品中OPEs污染含量的数据,并根据其食品类别的不同,利用meta分析探究了各种OPEs在不同类型食品中的污染水平。

· 探究了食品加工过程对食品中OPEs污染水平的影响。通过囊括源自不同国家、不同研究者的相似研究,并综合meta分析以及PCA的结果,我们认为加工过程对食品中OPEs污染水平的影响很可能不是简单且单一的,而是类似于“双刃剑”的复杂效应机制,而食品加工过程对食品中OPEs污染水平的具体影响,与食品加工前本身携带的OPEs种类与含量相关。

· 基于meta分析结果,进一步探究了食品中OPEs污染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与美国环境署公布的成人每日OPEs的暴露参考剂量相比,7OPEs的食品暴露剂量均在可接受水平范围内(HQ<<1)。但对于一些特定区域(如:谷物和蔬菜日均摄入量高的地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因食品摄入导致的OPEs暴露依然值得引起监管者长期的警惕。同时,针对婴儿、哺乳期妇女、儿童和少年群体的食品中OPEs残留标准的完善依然迫在眉睫。


图文赏析

Fig. 1.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 (PRISMA) flow diagram of the research selection process.

Fig. 2. Estimated dietary intakes (EDI) and risk assessment. (A) Comparison of EDI values of OPEs in food between this stud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conduct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food categories to the total estimated daily per capita dietary intakes for the adult population (EDI = 135.41 ng/g bw/day).

Fig. 3. Calculate the globally applicable average daily food consumption DC through weighted averaging.

Fig. 4. The portion of different national sources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Fig. 5.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OPEs in vegetables.

Fig. 6.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OPEs in cereals.


李文君

作者简介:

李文君,博士,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功能因子、食品安全检测、多肽化学生物学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在Chinese Chem. Lett., Mater. Horiz, Chem. Commun., Cancer Res., Bioconjugate Chem., Food Chem.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陈俊龙,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多肽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安全检测。以学生一作在Food Chem., Food Chem. X, Talanta等期刊发表3篇高水平文章(中科院一区)。

陈祥贵,博士,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食品营养与安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5项及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4项、教学成果奖2项。目前兼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成员、四川省食品安全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4.14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