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西华大学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收尽孤本、珍本

作者:张雪萍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4-12-16浏览次数:310

《华西都市报》12月14日登载了“西华大学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收尽孤本、珍本”一文,全文如下:
  走进西华大学图书馆的大门,刚踏上高高的台阶,迎面就是一个黑底金字的匾额,上有遒劲的三个大字“图书馆”,匾额右边有一列金色的小字“九八叟马识途题”。西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吕先竞说,这是马识途先生在98岁高寿时,专门为西华大学图书馆新馆落成而题的词。“当时制作图书馆匾额时,本有其他选择。比如选择计算机系统里的规范字体,或者选择字库中的名家已有字体。但图书馆毕竟和其他机构不同,文化底蕴和氛围尤为重要,因此,经学校校务会通过,图书馆最终选择了四川著名的文化名人来题词。”吕先竞回忆起马识途先生题词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当天,我们一早就赶到马老先生家中。98岁的马老先生精神不错,虽然年事已高,手拿毛笔有点发颤,但依然将‘图书馆’三个大字一气呵成。至今,这幅字的真迹依然保存在图书馆。”
书籍选择 大数据来帮忙
  西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走过了50余载。发展到今天,西华大学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理,经管,艺术,体育等藏书协调发展,共拥有纸质文献200万余册,生均81.17册,电子文献161.7万余种,可谓是卷帙浩繁。而这数目庞大的书籍也是要经过系统和复杂的甄选才能进入馆藏的。吕先竞说,作为高校图书馆,选购书籍仍然以学术性书籍为主。“选书里面有很多名堂,比如谁编,谁著,哪个出版社出的都要考虑。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学术影响力有多大。”而衡量书籍的学术影响力,也是有科学系统的研究体系。据吕先竞介绍,在西华大学图书馆内,有一个四川学术成果分析和应用研究中心。作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中心,它已收集了我国及四川历届政府评奖的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并通过各种指标分析出其学术影响力。“研究中心陆续推出的学术成果影响力分析报告,将十分有利于我们科学选择最有影响力的学术书籍入馆,供广大师生以及科研人员使用。”
馆藏地方志 从旧书摊找回
  吕先竞说,高校图书馆除了为教学与科研服务,还有服务地方经济以及传承文化的任务。因此,西华大学图书馆正在做地方志收集工作,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心资料室。记者在资料室内看到,满满一面墙全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地方志文献。不仅有冕宁,阆中,洪雅等成都周边区域的县志,甚至还有石渠、理塘等藏地县志。吕先竞说,收集这些地方志的过程十分辛苦,也十分有趣。“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方县志通过正规渠道已经难以找寻,我们从事地方志搜寻工作的同事,真是用尽了各种办法。有的通过网络搜寻可能的获取渠道,有的干脆到送仙桥的旧货市场,在旧书摊上淘书。”虽然过程辛苦,但成绩斐然。“看着书架上收集的整整齐齐的一套书,心里真的是很有成就感。”
镇馆之宝收尽古今孤本、珍本
  要说西华大学的镇馆之宝,莫过于《中华再造善本》。记者走进这套大部头书籍的专用藏书室,在一排排藏黑色的木质书柜中,每一本中华再造善本分册都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记者随机拿出其中的一本,藏蓝色的封面,仿照线装书一般的装帧,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这套书籍的意义与分量。记者翻开其中的一页,纸张类似于国产的宣纸,黑白色的珍本、孤本影印件清晰可见。吕先竞说,这套书籍共有近万册,是国家财政部和文化部斥巨资仿真影印存世珍稀善本古籍,这既是积极保护,又可广泛利用的两全之法。“国家将这套书籍分送给全国的100所高校,在四川地区,仅有包括西华大学在内的4所高校获得了这套珍贵的书籍。”(华西都市报记者 袁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