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顶烽火永不灭

作者:2020级化学专业 聂莎莎 指导老师 档案馆陈玉兰来源:西华大学报发布时间:2024-03-11浏览次数:11

“丧事安排一切从简,死后不发讣告,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举行告别仪式……”这是我校第一任院长兼党委书记赵欲樵老先生生前立下的遗嘱。看着这份遗嘱思绪万千,我想,这究竟是怎样一位极具艰苦朴素精神的老先生。带着这份好奇与敬重,我翻开了《西华大学校史》这本书,但只在彩页上获取到赵院长的简单介绍。好在校史馆展览中进行了弥补,能够让我们了解到赵院长当年在西华生活奋斗的一些事迹。

赵欲樵,原名余德章,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合江县,1929年参加革命。1935年3月,在泸县五通乡石顶山组织武装起义,成立川滇黔工农红军游击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候补书记兼遵义地委书记。1965年10月任我校院长兼党委书记。1978年4月,任四川省文教组顾问。

短短几句却足以让我了解他的一生。革命,中国共产党,红军,游击队,这些是我们历史课上最常听到的词语,没想到,这段历史中的人物竟与我在校史馆中隔空相遇了。

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长篇纪实历史小说《双枪老太公》,惊奇地发现,书中的序言,是赵院长的儿子所作。

序言中,余老师介绍了赵院长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我家在合江县五通乡石板沟,是书香世家,父亲自小勤奋好学,曾在刘伯承任校长的泸州川南军政学校学习,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回到家乡后,他与地下党联系紧密,于1929年参加革命。”

相信大家都知道四渡赤水。山川、河流、小道、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喊杀声声,那是一幅幅血与火的画面。画面中,就曾有我们赵院长的身影。1935年3月,他率领武装力量,和战友们发起了石顶山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拉锯了一个多月。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这是长征途中唯一一次以策应红军为目的的武装起义,起到了牵制敌人的作用,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还在川、黔边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火种播下的同时也拉下了和国民党的仇恨。起义失败后,赵院长登上国民党“匪首”的榜单,国民党地方政权查抄了他的家,一个曾经富足快乐的大家族解体。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背井离乡,相依为命。

石石险峻峰,顶上有芙蓉。

山间农家子,代代出英雄。

岁月风云,家国情怀,人世沧桑。一首诗是一个故事的缩影,一个故事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大动荡的历史时代,个人与家族的命运往往同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我们站在历史后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伟大,可是在那样的背景下胜利才更像是痴人说梦。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他们前仆后继牺牲的时候也并不真正的确定他们的牺牲能换来想要的结果。我们一直知道他们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春风无色,岁月有痕。虽然英雄不在,但他的身姿会永远活在我们后人心中,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将连同那永不熄灭的石顶山烽火一般永远激励我们能够更好的为党的事业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