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巧识校园诈骗 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作者:曾雅霓 学生记者 谢淞全 肖纪美 孙玲来源:西华大学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0-10-27浏览次数:393

      校园诈骗案时有发生,为帮助学生有效识别诈骗手段,远离诈骗,记者对学校各宿舍区进行了走访,对当前校园诈骗现象的手段、方式进行了调查。归纳起来,校园诈骗的类型主要有:利用上进心进行诱骗;利用好奇心进行撞骗;利用同情心进行欺骗。
 

                                                   利用上进心进行诱骗
      大学生,天之娇子,朝气蓬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外,也在努力利用各种平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做兼职,一方面贴补生活费,另一方面也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诈骗者会引诱大学生做其推销产品的代理,并向大学生们描绘一个“小投资、高回报”的美好前景。诈骗者很耐心、很“亲切”地鼓动大学生,直到说得大家都不想拒绝。
案例1
      某大一新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兼职信息,就花了99元—购买了一张‘兼职卡’,结果却迟迟没有获得兼职信息。其他类似的学生得到了兼职信息,但是找很久都没有信息上提到的地点。更有甚者,辛辛苦苦去做了兼职,但是,干完活却没有拿到工资。
案例2
      国庆节期间,两中年妇女进入德馨苑的某宿舍,向宿舍仅有的两名女同学推销兼职代理。借口是厂家为调查一些文具的销售情况,廉价批发给大学生一批文具,大学生可按市场价格进行销售,期限一月,在此期间的文具未卖完的可如数退还,所得利润归学生所有。因为价格十分诱人,还可以打发国庆节7天假期。所以,部分同学冒险订购了价值二千五的货物。学生在没验货的情况下高兴地把“财富”背回宿舍。回到宿舍发现,产品数量不对头,总价值绝不超过五百元…

                                                 利用好奇心进行撞骗
      年轻的大学生们充满着好奇心,对很多新鲜事物都想尝试。诈骗者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推销时下流行的事物,并故意用一些学生听不懂的字眼描述推销的产品,或者编造故事,导致学生上当受骗。
案例3
      某大学学生,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息,说学生已经中奖,只需回复便可领取一个很精美的奖品。学生在没有提防的情况下,下意识地回复了信息。结果,手机里的话费瞬间消失。
案例4
     2010年某天,一背包男悄然闪入一男生寝室,并神秘的关上门。之后据他自我介绍为一小偷,帮人出售电脑,但主要目的是想借此找到渠道出手自己在异地的一批“二手”自行车,当时男生寝室大多还没买自行车,对他描述的“好”自行车比较向往,但车在邻市,要的话可以运过来,但为了防止该寝室学生“告发”他,需要大家“绑在一条线上”,方法就是出抵押金,买它包里的几双“乔丹”据称纪念版篮球鞋,并称自行车在一周之内送到。该寝室男生凑齐几百元钱钱买了几双并不合脚的球鞋,苦等自行车,至今未果。

 

                                                利用同情心进行欺骗
     人之初,性本善。大学生们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极富于同情心。诈骗者编造悲惨身世、绑架、交通事故、住院等名目博取大学生同情,进而进行诈骗。
案例5
     火车北站公交站口,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跪在地上,前面写着一行字:车上遇到小偷,钱币全部丢失,请好心人捐几块钱自己凑着回家。围观的人数众多,不知情的人想知道怎么回事。知情的人却在做起了自己的手脚,很多围观的人挤出人堆,却发现自己的手机或者钱包等贵重物品丢失了。丢失物品的人群众,很多都是我们大学生。
案例6
     有的骗子自称医护人员,通过不明途径联系到学生家长,编造其子女突遇车祸,处于昏迷状态,现正在医院抢救,急需用钱,要求家长立即通过其提供的银行帐号将款汇来。某重点大学经贸学院2003年就有4位同学的家长先后收到此类信息,所幸家长及时和学生进行联系,揭穿了骗局。
 

                                         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大学从来不是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的。社会治安的日趋复杂,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分子都会在思想单纯,涉世未深的学生身上打主意,因此,我们要加强反诈骗意识,与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大学生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法律法规,掌握一些预防受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贪图私利,不感情用事,增强抵制诱惑的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审查对方的来历,观其行,辨真伪,三思而后行;不轻易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资料,做好自我保护。

责 编:翟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