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洒潘江润海河 —— 走进潘殊闲老师古代文学批评课堂

作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曹闽川来源:西华大学报发布时间:2022-03-01浏览次数:368

如果我已经处于异国他乡或者正遭遇着人生之重大抉择或者突变,我或许应该要学着鲁迅先生写下一篇《殊闲先生》来:

“下午第一节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其时进来的是一个白净沉稳的先生,面白无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只扁状黑色的皮包和一些讲义。一将讲义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潘殊闲的……”

最后我并没有这样开启我的文章,因为自己生逢盛世,也没有什么不务正业、只知道盘着辫子赏花,看歌姬的朋辈需要讽刺。记得本科初上潘老师的课是在大三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当时我与向君、隆君坐在一起,是倒数第三排。16级三个班的课在古代文学批评这节课上是合并在一起的,人数众多,大家就齐刷刷地盯着走进来的这位步履稳健、着装整洁的先生走上讲台。具体的开场白我已然忘却,但是潘老师在古代文学批评课程上的讲授内容却在我的脑海里历历难忘。后来向君和隆君在课后同我讨论,隆君说这个先生好厉害,通篇不留疑惑地逐字逐句即时翻译讲解了陆机《文赋》,引经据典,感觉自己欠缺不少,一定要回去好好做功课了!我与向君点头称是,一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老师为加深学生理解在讲授《文赋》时所联想的一些例子,如讲授第四段“抱景者咸扣,怀响者毕弹”一句时,老师举例其导师所著作集名称正是取自此句,曰《怀响毕弹集》,典故正是出于陆机《文赋》,非有识者不能识也!

不只是在上课抑或是平常,老师讲话总是字清词明,语速匀称,令听者如沐春风。他对中文系总有着深沉的情感,也时常鼓励中文专业的学生。他在自己的课堂上始终强调要深入元典去阅读,要下得去决心和信心,认为中文系的学生一定要拿得起笔杆子和动得起嘴皮子,其实是强调我们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逻辑思辨能力,这也是老师钻研传统文学、沉潜李、杜、苏轼研究而得到的经验!他讲述他在川大学习、研究时诸位先生对他的严格要求,诸位先生勤恳治学,悉心指导的场面,时常令他感怀颇深。他坚持宁精毋滥的原则,带着我们对《文心雕龙》《尚书》《文赋》《诗大序》《典论·论文》等传统经典文论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阅读,而我们的课本正是他亲自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论经典中挑珠选玉而得到的复印讲义,这也正是老师重视经典、真诚关怀学生的体现。

老师沉浸杜甫、苏轼及地方文化研究多年,尤其是杜甫、苏轼、李白都与蜀地有着不解之缘,他因而对蜀地特别是成都有着极其深厚诚挚的感情。他同巴蜀其他学校的先生、教授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记得研一有幸和老师参与扬雄文化学术研究会,老师嘱咐我跟随学院唐师傅去接民大的祁教授,叮嘱一定将祁老师照顾妥当,待祁老到会之后,老师又上前问候,言语亲切,笑语温声,令我记忆尤为深刻。在学问上面,他告诉我们要善于向古人学习,要在具体的问题上作大文章,要学会“小题大作”。即是要我们能够从具体的问题横开一面,从小问题上进行横向、纵向的思考和联系,这样才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他认为在没有深厚阅读、没有扎实的学问功底基础上的“大题小作”只能产生一些残次品。老师从事学问研究多年,收的弟子也只精而不泛,他对弟子们宽容且严格,在生活上宽容,在学问上严格。鼓励弟子从事感兴趣方面的研究,并不以自己所研究的方向为限。但是在学问上却极其严厉,容不下弄虚作假的行为,他时常说:写得不好没有关系,可以继续学习,但是复制抄袭却是做学问的大忌,是万万不能的。他对弟子严格,也以同样的态度要求自己,从知网上阅读老师的文章,哪一篇不是字斟句酌、有理有据,哪一篇不是引用可考、心裁别出呢。这正是老师严谨做学问的态度。

老师以杜甫、苏子为终身信奉的偶像。在老师的讲授下,那个在无边落木萧萧下感慨物候、情牵家国的癯瘦男子,沉稳的儒者和贤圣也思妻怜孺;而泛舟赤壁,悼怀千古英杰并酹酒风月的男人,年少时也要“厥词大放”、挥斥今古而惴惴于乌台大狱……在潘老师的课堂上,暮渡黄河,交友麋鹿,寄心太玄,请命无氏,希冀广厦。六一居士因何为六一?韩昌黎字退之妙在何处?大江与苏子的一世情缘……我方才知道浩荡时间洪流下的人物风光就在昨天,丹青妙笔写就的不世之文砚墨仍绿,少陵的旷世情怀依旧在我们心中超卓,东坡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精神尘埃的怜悯情怀。情怀啊,情怀,李清照隔着珠帘能道海棠依旧,我分明在老师的殷言煦语中隔着细碎的珠帘见识到了一位位希贤往替,作揖于一道道铁画银钩,并堕泪于他们矢志不渝的心意。

我现在回忆起老师走进教室的场景,那是6A218,西华大学文新学院一间中型的教室,16级中文系的学生密密麻麻地坐满了那间教室,女生很多,男生只有7人。他步履稳健,露出严谨的神色来,告诉我们,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一定要沉得下心来。

沉得下心来,潘老师是这样说的。我现在想起来,即使已经如愿拜师潘门,心中想起依旧无限感动。很多时候,一些普通的话,一定是要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真正给人以力量。

怎么说呢,向老师学习,向老师致敬,愿执戈与戟,斯生李杜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