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幽谷 —— 甲子俯首自耕耘

时间:2021-06-21浏览:506

秦昌明,男,81岁,教授,中共党员,1961年进入四川农业机械学院任教,曾任四川工业学院党委书记,亲身见证并参与西华大学六十年来的建设与发展。

“西华精神的灵魂是家国情怀,在西华你应当是一个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现年81岁的秦昌明对座谈会现场的西华大学年轻党员学子如是说。1961年起任教于四川农机学院,而后虽几经辗转,秦昌明的岁月始终与这所学校密切交织,他也正如这句寄语一般,始终默默为他眷念的学校和事业埋头奉献。一甲子岁月匆匆而逝,他斑白了两鬓,却如愿见着所爱长青。

知难而进  矢志奉献

1961年9月,四川农业机械学院举行首届开学典礼,这所响应毛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讲话精神的院校正式开始教学工作。该年9月,年仅21岁的秦昌明便进入学校任教,主讲“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投入产出经济分析”等多门课程。当年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学校更是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建立。据秦昌明回忆,建校之初学校生活工作条件极为艰苦,教学设备十分匮乏,“当时教室、桌椅板凳都很缺乏。”而其他设施更加简陋,连田径场都是用煤渣铺设。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建校时录取的300名学生实际报到的仅有200余名。不过,秦昌明没有被艰苦的条件吓走,他不仅在这艰难的环境中扎根下来,而且更加关心学校的发展。六十年风雨,秦昌明始终将学校的发展放在心上,参与其中时更是甘之如饴。如果说曾经年轻气盛,面对艰苦的环境时是满心的挑战与坚韧,那么如今再谈起往昔,秦教授更多的是一份阅尽辛苦岁月后的坦荡与自如。看着校史馆一张张旧照片,秦昌明一一为同行的西华学子讲解这瞬息留影背后的沧桑旧事。关于学校的各项数据资源、往事变迁,秦昌明都如数家珍,当年的诸多辛酸,如今也只是一声轻笑。

勤恳为教  锐意学习

当初开始任教时,秦昌明刚毕业不久,对教学工作还多少有些力不从心。“那时我刚刚毕业,有不少学生甚至比我年龄还大,教学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秦教授回忆,时任学校副院长的杨诚还曾因为教学效果而找他谈话。杨诚副院长对他语重心长地说道:“秦昌明,学校对你可是寄予了厚望。”本就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满意,再加之一向敬仰的杨院长勉励,秦昌明下定决心要改善教学。为了寻求改变,秦昌明经常前去课堂学习有经验的老师讲课,自己上课前一晚还要独自在空教室反复练习,毕后再仔细修改讲稿,次日清晨一定起一个大早,反复反思,才走进教室。在一个闷热的夏夜,杨诚院长在巡查教室时,诧异晚上还有人上课,前去一看,发现空教室里只有秦昌明在练习讲课。杨诚院长备受感动,高兴地竖着大拇指说:“秦昌明,乖娃娃。”从此秦昌明的教学效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在1988年获得首届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面对教学工作,秦昌明无论寒暑春秋,都如常地反复琢磨思考。勤恳教学,早已成为他的“条件反射”。“几十年的教学,我从没有一次迟到早退,”秦教授骄傲地说道。

文革时,浮躁冒进的风气蔓延到学术界,实用主义泛滥。当时“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不受重视。秦昌明被分配到拖拉机连队为工农兵学员讲解初等数学。但秦昌明的求学热情没有被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繁杂的事务磨灭,他面对枯燥的修理工作也迸发出求知欲。经由他亲手修理的柴油发动机有83台,每台他都会仔细研究出现的各种情况,经手的每个柴油机都留有研究笔记。对待知识,秦昌明像枯树求雨一般渴求。据他回忆,在拖拉机连队时他还在乐山建南机械厂与修理工人对一台S195柴油机的修理进行了一场技能比拼,最后赢得了胜利,更赢得了大家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在艰辛的教学求学途中,秦昌明始终是披荆斩棘的求索者。

初心不忘  俯首耕耘

经过党组织的考验,秦昌明于1981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他将党的教诲身体力行,始终展现出党员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各种工作任务,人手匮乏、无人承接的新课,秦昌明总是主动担当,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顶。1996年起,秦昌明任四川工业学院党委书记,他提出“四川工业学院的发展是硬道理。”在任时他努力完成职责任务,为学校的发展尽心竭力。尽管他对学校有如此深厚的眷念,他与学校的联系也曾短暂中断。1994年,秦昌明毫无预兆地收到了上级组织调动其至重庆三峡学院任职的安排。调动之后,意味着要与他日日夜夜为之奉献和深爱的川工分别,意味着可能要与家人朋友相隔,秦昌明内心是难以割舍的。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即使别后不知归期,秦昌明仍旧选择了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前往重庆建设新高校。面对妻子的泪眼,他只是淡淡地说:“又不是不回来。”

匆匆别后,与学校的羁绊让他难以割舍,秦昌明于1996年回到了让他魂牵梦萦的川工。在西华大学建校五十周年之际,他参与了校史编撰工作,参与到校史馆的建馆工作之中,并为每届新生讲解校史,将他所历、所见的西华故事,呈现给一代又一代新的西华人。座谈会上,年轻的西华党员学子们问道:“秦教授奉献这么多年,您的入党初心是什么呢?”秦教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深爱西华大学的一草一木,深爱西华大学的莘莘学子,我的入党初心不过是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发展学校,让我们的西华大学得到社会的认可。”

一甲子岁月弹指挥间。从意气风发的青春少年到两鬓斑白的老人,秦教授用行动诠释了“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西华精神,用青春展现了西华人的本色。

一甲子俯首自耕耘,一颗心炽热未变移。“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这片土地上有多少人如他默默耕耘,哪怕无人相问。

(指导教师:向红英  谭希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