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温柔教化,延绵千年 ——评《安邦·致君·化民:先秦两汉〈诗〉教研究》

作者:王小红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5-03-01 浏览次数:10

“新华社”2月28日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贞贞所著《安邦·致君·化民:先秦两汉〈诗〉教研究》一书作了书评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追溯诗歌的起源,最早的诗集,正是产生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经》。这些优美的诗篇,展现了周人族群奋斗的艰难与荣耀、周王朝发展的兴盛与衰亡,包含着卿士大夫的感悟嗟叹与普通百姓的欢喜失落……意蕴丰富,包罗万象。

以《诗》为载体的教化,正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孔子曾云:“温柔敦厚,诗教也。”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诗经》始终处于国家政治礼教的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的教化功能。《诗》之教,春风化雨、浸润无声,在经久不衰的传唱、吟咏与阐释中,以温柔婉转的方式,传播伦理道德、阐明政教之道,美风俗而厚人伦,和天下而致太平。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贞贞所著《安邦·致君·化民:先秦两汉〈诗〉教研究》一书,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清晰的逻辑分析、朴实清新的文笔,构筑起先秦两汉时代《诗》教生成、发展和变化的完整脉络。作者从内在属性与外在功能两方面,对《诗》教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并在《诗》教的宏观概念下,提出原始《诗》教、贵族《诗》教与儒家《诗》教三个子概念,然后细分不同阶段《诗》教的特征,将《诗》教的理论和实践放在连贯的历史序列中进行考察,弥补了以往《诗》教研究断代性、零散性的缺憾。该书从全新的角度探寻《诗》教的形成与发展,将《诗》教时代前推至西周初期——《诗》的产生与形成时期;同时结合文献分析与考古成果,在历史事件中探求和还原诗篇的创作动机,生动再现了《诗》教在不同时期的应用场景,清晰阐述了其功能的发挥。

此外,作者还力图从历史细节中探寻每一个变化节点背后的政治及社会因素,诸如原始《诗》教如何过渡到贵族《诗》教?贵族《诗》教为何昙花一现,未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原本歌乐舞一体的诗乐之教为何诗乐分离,流离飘散?秦汉之际,《诗》如何演变成了《诗经》?作者注重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深入剖析,挖掘《诗》教理论体系及实践方式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历史画卷。

通过对《诗经》的文化渊源、政治功能及其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梳理,该书揭示了《诗》教从原始形态到儒家经典教化形态的演变脉络及其阶段性特点,阐明了《诗》教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了《诗》教每一阶段发展变化背后的政治及社会原因。除对《诗》教理论发展的研究外,该书还特别注重《诗》教在实际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方式和实践效果。

《诗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道德品格的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伦理教化、维系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积极功能早为历史所证明。而在信息纷繁芜杂、价值观念多元的今天,复兴传统文化,重启经典力量,让“温柔敦厚”的《诗》教在新时代发挥积极功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安邦·致君·化民:先秦两汉〈诗〉教研究》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诗》教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新发掘经典价值,发挥《诗》教在提升国民素养、培育公众德行、和谐社会关系方面的积极功用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当然,该书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例如,由于《诗经》形成年代久远,与其形成相关的直接史料较为匮乏,对作者考察《诗经》各篇章的形成时间、创作背景和实际功用等造成了较大困难,所以该书中部分考证欠深入。此外,该书系统梳理了从《诗》教产生到汉代儒家《诗》教系统理论构建完成的过程,应该说完成了对传统《诗》教体系梳理的前半部分。汉代之后,儒家《诗》教的理论和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政治的变革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从魏晋风骨到隋唐气象,从宋明理学到明清变革,儒家《诗》教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沉浮,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发展与丰富。期待作者能够继续深耕,完成传统《诗》教整体历史体系及现代价值的研究,让这一古老而伟大的文化经典在新时代建设中重新绽放耀眼光芒。


媒体报道链接如下:

新华社客户端:温柔教化,延绵千年 ——评《安邦·致君·化民:先秦两汉〈诗〉教研究》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27686


责编:雷为尧

编审:陈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