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日报】“大家”齐聚 畅谈三苏的家国情怀

时间:2023-06-09浏览:205

“眉山日报”6月9日以“研讨会 主题展 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 ‘大家’齐聚 畅谈三苏的家国情怀”为题作了报道,报道了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潘殊闲参加“传承三苏家风 涵育家国情怀”研讨会并作主旨报告的情况。报道全文如下:

研讨会现场。

6月8日,“传承三苏家风 涵育家国情怀”研讨会在我市举行。

时值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莅眉视察一周年,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与会嘉宾围绕“传承三苏家风 涵育家国情怀”主题,深入研究阐释三苏家风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积极探讨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方法路径。

研讨会上,四位学者的主旨报告引人深思,“一门三父子”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优良家训家风打动了全场嘉宾。

陈才智

李公羽

李公羽

潘殊闲

陈才智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宋代蜀人赵夔在《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序中写道,诵东坡先生诗文,“其初如涉大海,浩无津涯,孰辨淄渑泾渭,而鱼龙异状,莫识其名,既穷山海变怪,然后了然无有疑者”。

6月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才智现身研讨会,以《自江而海,从家到国——走进如海的苏东坡世界》为题,作了主旨演讲。

陈才智在现场引经据典畅聊三苏家风传承与苏东坡的家国情怀的联系时,从苏东坡接受的家庭教育谈到他的家风传承又如何影响了这千年以来的中华文明。陈才智在“苏海”拾起一片片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贝壳”,为大家徐徐展开了一幅完整无瑕的“苏门家风”画卷。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陈才智说,就传承三苏家风、涵育家国情怀而言,苏轼接受并传承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家国情怀与教育理念、实践的影响,早已超越一朝一代,随着其浩荡的才情、渊博的学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与宝贵财富,就像大海一样,吸引着每一位“苏粉”。

谈到家风与国风、家事与国事的联系时,陈才智表示,宋代家族多以文学世家而知名,或处于文坛中心,或与文坛中心人物交往密切,创作风尚与家族文学息息相关。家族因血缘、地域和师承等多层关联,对宋代国家层面的文学和学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整体效用。

陈才智在研究中对苏轼家风传承的经验,以及教育学理念和实践上的贡献进行了思考。他说:“今天,对于传承三苏家风、涵育家国情怀而言,苏轼接受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家国情怀与教育理念、实践的影响,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与宝贵财富。在数字化时代里,在后现代语境中,一代坡仙参与今日社会的可能越来越多。”

陈才智相信,站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之下,苏轼与苏轼研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突破之机,“这位千古英雄其人其文的魅力,也将获得新的理解与认知。”

李公羽 家风建设是家国情怀的重要根基

主旨演讲中,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高级编辑李公羽着重探讨了如何“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他认为,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重要根基;家国情怀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李公羽表示,中国有三苏,主要是苏氏家庭世代传承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态度,是我们“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养出来的”,体现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例证。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强调“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深刻背景。

什么是家国情怀?李公羽说,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之一,是一个人从家庭角度出发,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是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与责任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立足于诚信、修身、齐家,其理想追求定位为治国、平天下,其行为规范包括自身修养、涵育家风、孝敬慈爱、敬业明德、爱国奉献、天下为公等。新时代家国情怀是青少年成长、人才培养、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增强民族自信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内在动能,也是面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当具有的民族姿态与共同价值。

李公羽认为,学习传承三苏文化重在涵育家国情怀。他说,三苏的世界,既有仰望星空的哲理思考和审美享受,又有脚踏实地的治国理政理论和从政实践,生动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苏氏家庭家教家风的养成与传承,对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启迪和激励警示作用。

 “今天,我们注重家风家教,古为今用、成风化人,能更好地涵养浩然正气、滋养百姓精神、培养子孙后代。”李公羽认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三苏家风家训为榜样,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与国家休戚与共,以天下为己任。同时,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三苏文化代表和含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舒大刚 “利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三苏父子,特别是苏轼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价值也是多方面的。研讨会上,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儒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舒大刚以《人本、情本、民本 苏轼的家国情怀》为题,从“人本”“情本”“民本”三个维度,解析了苏东坡的家国情怀——

人本,即苏东坡的宇宙观,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修为。

情本,就是苏东坡的人生观。舒大刚直言,苏东坡判断是非,讨论政事利钝,常用是否合乎“人情”做判断,而这个“人情”正是“民情”。

民本,则是苏东坡的社会观。苏东坡认为“民命是天命之本”,他推崇“天下为公”,认为良好的政治就是天下为公,寻找“政权”与“民权”间的最大公约数。“苏东坡认为,‘德政’不是空头、虚伪的,而是要‘利民’。”

 “苏轼一生都持传统的民本思想,在世界观中他是‘人本’主义的,在政治观中他是‘民本’主义的,在个人性情论上他是‘情本’主义的。同时,其留下的影响深远的‘东坡精神’,其内核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和个人价值观培养的各个层面,都能给予人启发。”舒大刚说。

在民本思想上,苏轼坚持“人为道本”“民命即天命”“民为邦本”“利民即德政”“皇极即民极”,这些传统的民本思想做统率,苏轼在从政治理方面能更多地考虑民众利益,尽可能地为民办事。“苏轼虽然一生几经贬谪,真正为民办实事的时间和机会不太多,但是他到各地都是爱民如子的“父母官”,革除积弊,政绩斐然,深受爱戴。”舒大刚说。

舒大刚说,苏轼是一位才情与见识俱佳的奇才,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具有完善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家国情怀”,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重视人、情、民,体现了其集人本主义、情本主义、民本主义于一身,这是他获得最广泛认可和尊敬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苏轼才取得了超越时代、超越阶层的巨大成就。因为只有人民才是永恒的,为人民谋福利才是真正的成功;也只有做人民的朋友才具有永恒的口碑,才会获得不朽的英名。

潘殊闲 领导干部要以“清廉东坡”为榜样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潘殊闲在研讨会上以《家风熏育下的民本情怀》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他在演讲中介绍了家与国的逻辑关联,“家与国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却是紧密相连的一组关系,它们之间的任意组合,都是相通的。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家是社会文明的细胞,是文明国家的基础。”

潘殊闲说,苏氏家风是三苏前后几代人在家庭内部形成的一种具有苏氏特色的为人、为事、为生、为学、为家的风格与风尚。苏氏家教更多的是身教,是一种道德文章的积淀与熏染,是崇教崇礼崇仁崇义的具化与践行。有零星的诫子篇札,无长篇的家训专著,但这丝毫无损苏氏家族的道德高度。

潘殊闲在演讲中谈到了“女性在家风建设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对苏氏家族来说,程夫人是苏氏家族见诸记载的第一位知书达礼的才女,在苏氏家族的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相当重要的影响。程夫人本身受过良好教育,“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她不仅为苏氏家族生养了苏轼、苏辙,带来了家族的繁盛,而且还以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帮助丈夫卸掉治家治生的烦恼而得以安心向学,使丈夫二十七岁之后尚能发愤图强而终成大名。

潘殊闲对三苏家风和“清廉东坡”作了当代阐释。家与国的关系,实际上是小与大的关系,是点与面的关系。家道与国道、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没有良好的家风,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难以培养有益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栋梁之材。这就是典型的修身、齐家、治国的家国同构观。

在潘殊闲的心目中,苏东坡博学多才、博爱谦逊,有民本思想,关心困难群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其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清廉”的人格魅力,展现出了浩然正气。而这样的苏东坡,给当下的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潘殊闲寄语领导干部:“要做知识型官员、学习型官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就可以使自己视野宏阔,拥有大境界、大气魄、大格局。要努力做清官,做有责任、有担当、爱民惠民的好官。要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科学、敬畏法律、敬畏生命。要有事业良知、家庭良知、社会良知。要慎独、慎交、慎得、慎名。”(□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琳/文 廖波/图)

媒体报道链接如下:

眉山日报:一天三场主题活动 从三苏家风看家国情怀  

https://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230609/1967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