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雷锋】5年无偿献血 书写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作者:张雪萍 雷雨田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2-03-02 浏览次数:1148

  编前语: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纪念,为进一步弘扬新时期的雷锋精神,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引导广大师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争做新时代的活雷锋,“西华大学新闻网”及《西华大学报》特开设“寻找身边的活雷锋”栏目,请广大师生积极推荐身边的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以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助学、乐善好施等方面的“活雷锋”,把他们的事迹材料或新闻线索发至xhunews@163.com,也可致电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87720014)。凡报送的新闻线索被西华大学新闻网“西华要闻”栏目、《西华大学报》采用,或者被推荐至社会媒体采用者,党委宣传部将给予新闻线索奖励。

  他从小就立志要助人为乐,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从年满18岁便一直坚持无偿献血;他不仅自己献血,还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关注公益事业;他关注生命,在助人救人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脚步,他用爱心筑建生命动能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一代青年人的担当。他就是我校能源与环境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大三学生莫晓航。
  “想要做一个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
  莫晓航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因为医生可以救死扶伤。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公益事业似乎早已种下了幼苗。莫晓航受母亲的影响很大,有一次母亲无意间表露出想献血却因身体不好而无法献血的遗憾,让他产生了献血的想法。
  2008年1月12日,这一天对莫晓航来说意义非凡,刚满十八岁不久的他勇敢地来到都江堰广场的献血车上,大声说道:“医生,我要献血!”献血后,莫晓航激动了好几天。“一想到自己的血能帮助需要它的人,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莫晓航的妈妈很支持他的献血举动,这让他坚定了要一直坚持无偿献血的信念。
  2008年5月12日,就读于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的莫晓航亲身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的震撼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触动。地震后,地处极重灾区的都江堰满目疮痍,莫晓航的许多同学及熟人都失去了亲人。失亲之痛无法用言语去安抚,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一名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去为他们做点实事。于是,莫晓航联合另外7名同学一起担任抗震救灾志愿者,每天负责搬运饮用水及物资、给进灾区的外地车辆带路、为受灾群众发送报纸。莫晓航说:“我们做的事情都很杂很零碎,但是仍在努力地做,因为我们感到我们是被需要的那一个。”
  亲身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后,莫晓航和同学们都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生命有了一种敬畏,也更加珍惜生命。在莫晓航的带动下,同学们陆续都开始进行无偿献血。高三那一年,他们一个班献血量累计达到6000~7000毫升,相当于两个成年人身体所拥有的血液总量。
  2009年8月,莫晓航参加了由四川省红十字协会组织的急救培训,虽然他不是医学专业,可能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不会很多,但是他希望当遇到可以帮助他人的时候,他有这个能力去实施帮助,而不是留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
  “寻找一个有号召力的组织,而不是闭门造车”
  2008年2月1日,莫晓航路过天府广场时,偶然看到中华骨髓库在招募志愿者,他立即报名加入了他们的志愿者团队。同年8月,莫晓航还鼓动5位高中同学一起去捐献了血小板。血小板对于白血病这类严重的血液病患者来讲,意味着生命的维持,在没有进行骨髓移植之前,白血病患者正是通过各种血细胞的输入来维持生命。莫晓航说:“人体正常的血小板有8万单位,必须要大于15万单位才能进行血小板捐献,而莫晓航的血小板值达到了17万单位,所以在他的献血经历中,他献了5次血小板,1次全血。
  生命的脆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救助必须及时。怎样才能给予最及时的救助必须要依托于一个具有号召力的组织,让莫晓航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基于一次救助失败的经历。
  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后,莫晓航非常留心志愿者QQ群里的相关信息。有一次,他看到群消息里有一位重庆白血病患者的求助,便立即联系在重庆各大高校的同学帮忙,几经周折却没得到满意的结果。从那时起,莫晓航开始明白,要做公益,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寻找一个有力的组织。就在这个时候,他找到了四川大学生公益论坛(SCUPF),这是一个致力于培训高校公益社团干部,促进高校公益社团与政府、企业、NGO等连接交流,整合高校公益资源共同发展高校公益事业的学生联合公益组织。
  加入论坛后,莫晓航感到更有能量去带动身边人,感染身边人,做更多的公益,帮助更多的人。依托公益论坛,莫晓航和他的队员们先后与热波传媒合作,在音乐节期间宣传大学生公益,开展义卖,关注灾区贫困大学生,为热播音乐节提供400余名志愿者,受中国光华基金会委托,开展纯公益支教,志愿者服务水平和专业素养都得到很大提升。在这样的团队中,莫晓航如鱼得水,他也由此被当选为论坛的秘书长,在公益之旅显露出更加缤纷的色彩。
  “我是‘先知先觉’队伍中的一员”
  莫晓航很喜欢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他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在思想认识上是比较先进的,算是先知先觉者,作为“先知先觉”中的一员,他要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感召后知后觉者,唤醒不知不觉者,一起为公益事业作贡献。
  2009年9月,莫晓航加入了成都市无偿献血宣传服务队,服务队在西华设立了分队——西华大学社会公益促进会。在西华大学校园里,莫晓航活跃在西华分队与西华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团队里。2010年,能源与环境学院创建了自己的志愿者分会,莫晓航加入了其中并担任了一年的会长。至今,他仍担任着西华分队的急救培训讲师,他愿意培训更多的志愿者,让更多的人成为了“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
  莫晓航认为,作为一名“先知先觉者”,他有义务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公益,加入无偿献血队伍。莫晓航的室友、班上的同学很多都跟随他去过成都市血液中心献血。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莫晓航去了血液中心20余次,成为血液中心名副其实的“常客”。莫晓航说:“我一个人能献多少血呢?关键是把大家都号召起来,一个人献200毫升,汇集起来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莫晓航在用他的实际行动筑建生命的动能站。为了号召更多同学义务献血,莫晓航与同学们逐个敲开宿舍门去做宣传。一栋楼有7层,每层差不多30个寝室,他们一间间敲门,发传单,口头宣传,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无偿献血,成为无偿献血大军中的一员。
  “公益是我的爱好,以后会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责任”
  莫晓航热衷于无偿献血,因此被朋友们戏称为“十佳放血者”,除了献血,他还做各类志愿者宣传,包括义务支教、急救培训、正确对待艾滋病等等的宣传。莫晓航非常有热情,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花在公益事业上,这似乎已成为他的一种爱好。看到身边的人也开始关注公益事业,莫晓航就会有一种满足感。莫晓航说,自己工作以后还会继续做公益,“我觉得公益事业已经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责任。” 莫晓航正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莫晓航
莫晓航献血过程中所获得的荣誉

编审:田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