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学院召开能源与动力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研讨会

作者:庞煜 来源:能源与环境学院 发布时间:2013-05-13 浏览次数:645

      5月9日下午,能源与环境学院召开能源与动力工程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研讨会。学院党政领导、学校教学督导专家、学院各系(室)主任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副院长付成华主持。
      首先,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系主任曾永忠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作汇报。他就专业建设的现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专业质量工程等方面一一作了汇报。
      随后,学院领导对培养方案初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学院党委书记赖喜德指出,首先要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并体现出专业特色。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应与教学计划相适应。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莉根据国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方案的初衷,强调大学生的实践和企业的深度参与,“3+1”之中“1年”的实习深度要加强。同时,对于每一年的计划和目标等细则问题需要具体实施和贯彻。此外,会议提出可以考虑从高考分数、职业能力测试、专业热情和专业忠诚度等方面来制定选拔标准。副处级调研员李庆刚着重对课程设置问题和学分问题提出了意见,比如是否考虑将《流体力学和叶栅理论》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怎么弥补制造基础课的缺乏等等,另外还可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案。
      学校督导团专家陈维森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和听课感受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明确区分和落实,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二是卓越工程师的选拔应将学生的热情和主动积极性放在第一位;三是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熟悉实践环节,如此才能让课程生动活泼;四是要认真选择班主任,希望班主任也能随行实习。王致民教授提出要关注细节、体现特色,关键在于培养老师;“3+1”的教育模式要找对企业;最后对教材的更新问题和双语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参会教师各抒己见,踊跃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纷纷提出了关于课程设置、学分安排和课程糅合等方面的问题,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主持工作副院长宋文武总结了此次会议,并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任课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熟悉所任课程的上、下游课程及其关系;其次,依据国家建立“卓越工程师”的宗旨,“3+1”中工程实践的重点要突出,重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选择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同时强调优化各门课程,列出课程知识点,着重于各门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融合;最后,希望在各位领导、专家及教师们的意见之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

会议现场

责编:王雅茹

编审:王蜀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