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7:00,由党委宣传部、图书馆主办,人文学院和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期“悦读者·易起读书”活动在图书馆3-2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人文学院中文系王学东副教授担任导读嘉宾。
本次读书分享会阅读书目为《斐多》,其主要内容为柏拉图的对话录。王学东首先结合此次活动的意义,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断塑造自己,将对知识的渴求回归书籍本身,真正学会读书并热爱读书。
随后,他从三个方面具体讲解了为什么选择《斐多》一书作为阅读书籍。“读书的目的,就是追寻自己的内心,明白生命的意义何在”,王学东如是说。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讲解了生命需要有思考、有反思,而一切的思考则又源于对生命的困惑,这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对于同学们认识自我、审视生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鲁迅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王学东解释道,之所以选择西方文学著作,是因为很多西方文学作品都包含着积极实干的思想,且在文化构成、知识体系等方面都与一些中国著作存在差异,其书中所包含的社会建构原理主要建立在西方文明建设的源头“古希腊文化”之上,值得细细品读、虚心学习。此外,王学东通过自己阅读此书的感受谈道,书中内容除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之外,还包含了翻译者杨绛自身对于死亡冷静而又高贵的态度,动人并且震撼心灵。
接着,王学东以“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内容为例,分别从文学与哲学的角度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于书中内容的一些思考。王学东说,这一段内容的文字描写十分简单,但其惊奇之处则在于简单的言语之间,宣扬了一种哲学需要践行的思想,这也与佛经中信受奉行的思想存在相似之处。于哲学建构的角度而言,“苏格拉底死前梦到文艺女神并作诗”的情节,实质上体现了在当时的“哲学与文学之争”中,长期以来排斥非理性文学的思想受到冲击,承认感性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现了文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理性的哲学相提并论的观点。这也为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真正解放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理性原则是绝对的唯一原则”,王学东结合此书的副标题“论灵魂”对书中的思想作出提炼。将个体存在的意义及佛教讲究“概念——推理——演绎”的论辩训练与书中“以逻辑思考建构整个世界”的观点进行对比,进一步点明哲学包含的主要内容就是逻辑推理。提及此书中关于灵魂永恒的观点,王学东则提出,人的灵魂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命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我们都还需要修炼灵魂,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在分享过程中,王老师与同学们就中国文化体系、死亡态度、灵魂传承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讨论。会后,一名参与活动的同学表示,“悦读者”读书分享会的举行,不仅能让自己能静下心来认真地阅读,更能使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获益,在与其他阅读者的交流中不断提升,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及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活动现场
合影
责编:吴雨韩
编审: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