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手机到收心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作者:学生通讯员 程宇瀚 来源:西华大学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10-26 浏览次数:508

      走进教室,你不仅会看到老师传道授业,学生聚神凝听的传统场面,还会看到一堆手机集中摆放在一起的壮观场面。教室里,也开起了手机超市?近日,为促进学风建设,凤凰学院学生“五不准”在全院范围内正式实行。其中,有一条规定为“学生不得在课堂上玩手机”,而相应的应对措施,便是上课时由老师统一收缴大家的手机进行集中管理。
      此项创新举措,引发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它很好地遏制了上课玩手机的不良风气,有效地将学生注意力集拢到课堂;有人认为它在走形式主义,只收手机,却收不了同学们的心;也有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大学生已经成长到了可以自我管理的年龄,“收缴”这一方式太过低龄化,反而会让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从收手机到收心的距离,到底还有多远?
      随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大学校园里人手一部手机已成为常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与生活方式的多元,手机已不再单单只是通讯工具,他以便捷的功能和海量的资讯捕获了年轻人的“芳心”,渗透入他们的24小时。但同时,也产生了一批批“低头族”,让大学生在无止无尽的聊天刷微博中告别了图书馆与运动场,与一段段宝贵的学习或运动时间擦身而过。
      与其说收手机的做法是为了遏制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倒不如是为了让学生在没有手机“牵绊”的四十分钟里尽情接受知识的浸润,细心感受老师的魅力,从而产生让学生自觉告别低头族生活的良好导向。凤凰学院在学风建设上迈出了大胆一步,其做法与良苦用心不应只是用手机该不该收的简单标准去评价。收手机未必就一定能收心,但放下手机,却是回归自然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收手机到收心,学院、老师乃至学生自己,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学校作为大学生求学几载的场所,承担了家园、师长、家长等多重角色。在对学子的教育上,学校不应只局限在灌输知识的职能上,也不宜单纯用制度条款去说教,还应当加强对个人规划的辅导,让学子锻造出良好的自觉性。在学风建设上,也可打开大门请进来,将话语权赋予学子,在圆桌会议中广纳建议。
      作为殷勤耕耘的老师,想要维护课堂秩序,也不宜单纯用分数、惩罚、收缴等刚性措施一拉到底。相反,如果更多的老师们能增强课堂互动性,提升讲课吸引力,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我相信,学子们一定会主动放下手机,融入课堂。
      而作为大学生自己,要意识到大学四年的重要性,手机在一生中的任何阶段都可以随时玩,但大学四年错过了,将永不再回来。大学四年是一个人智力、生理、能力顶峰发展的黄金阶段,每一分每一秒,都应当过得对自己负责。仅仅只是完成基本功课是远远不够的,明确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利用好业余时间,方为上策。
      从收手机到收心的距离,是学校多管齐下纯净学风要走的道路,是老师提升内在丰富课堂要迎接的挑战,是学生摆脱空虚迷茫回归健康成长所要克服的距离。

责任编辑:翟元平

责编: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