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坚守成为一种习惯

——记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刘小兵教授

作者:实习记者 李静 欧阳凤杰 来源:西华大学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06-11 浏览次数:1333

【人物名片】
      刘小兵,男,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四川阆中人,工学博士。现任西华大学研究生部部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流体机械及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川省流体及机械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部省重点项目5项、厅局以及地方和企事业委托项目等5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及省教学成果奖3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
      阳光洒在办公室的地面上,与刘小兵教授的满面笑容相得益彰,儒雅大方,平易近人的他让人倍感亲切。作为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专家,他常年坚守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倾力建设科研团队,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因其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被评为第十一批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专研:科研需要一点一点积淀
      “获得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的殊荣,离不开多年来的学术积淀。作为一名学者,作为科研战线的一名小兵,我非常看重和珍惜这个荣誉,同时,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将促使我在学术和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当问到作为学术与科技带头人的最大感受时,刘教授诚挚地说道。
      刘教授长期从事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专长于流体动力机械流动理论、数值模拟及实验等研究。为了解决水力发电中的泥沙磨损、空蚀以及振动的问题,刘教授多次到三峡、葛洲坝、瀑布沟等各大水电站,以及东方电机厂、哈尔滨电机厂等各大企业实地走访调研,反复多次试验,最终找到了解决企业难题的办法。
      “水力发电中,泥沙磨损及空蚀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难题。”长期以来,刘教授与他的团队紧紧围绕这个难题,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为了得到一手资料,刘教授带领他的团队长期吃住在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水电站,反复测量并修改实验方法,分析了大量的数据,积累丰富的经验,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探索新的实验方法,终于攻克难关,找到了通过延后空化作用的位置、改变流道结构来减少泥沙磨损等方法解决泥沙磨损及空蚀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刘教授主持完成了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省、厅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同时,刘教授带领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群策群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正如刘教授所说:“这些成果的取得,不全是我个人的功劳,它也是我们团队无数心血和汗水的付出、一点一点积累的结果!”
      科研需要创新,更需要勇气和坚持。近年来,刘教授的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得到广泛应用。如,他主持完成的“水轮机压力脉动及水力振动的机理研究”、“大型水力机组水力激振特性研究”、“多相流动试验台自动测控系统研究”、“电厂移动通信短消息自动报警系统的研究”等的鉴定结论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固液两相流中的K-ε双方程湍流模式”受到钱伟长专家的好评和推荐,“含流沙河中混流式、轴流式水轮机转轮优化设计及其软件包的开发”项目经过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和东风电机厂等单位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推广前景。
      专情: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动态
      “我本科、硕士、博士都学的是水力机械,到现在已经30年了,我和水机就像一对老伙伴,彼此形影不离。”谈到水力机械,刘小兵教授无不感慨。他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专情,自从进入这条战线,自己就像一名“过河卒”,一直拼搏在流体机械及工程事业上,从没想过要退缩和退出。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做科研也要这样,要善于把握研究领域发展动态,关注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科研才不会盲目,我们的研究成果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随时关注流体机械及工程领域的新动态已成为刘教授多年来的一个习惯。
      四川水力资源极其丰富的有利条件和遍布各地的大小水电站,为刘教授开展学术研究和科技攻关提供了便利。“关起门来搞科研是没有出路的,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在泸定、长河坝、大岗山、映秀渔子溪等水电站、东风电机厂等地,时常可以见到刘教授艰苦跋涉、躬身实验的身影,也就是在这些艰苦的地方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在刘教授的帮助下,广安高桥水电站成功解决了增容防蚀问题,原本一年更换一次的水轮机,现在用了5年都没出现问题,使其出力增加了20%,效率提高了10%,既为企业解决了老大难问题,也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刘教授看来,开展学术研究需要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近年来,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先后应邀奥地利、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并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展开合作。如今,刘教授与他的科研团队的部分成果已经走出国门,先后在俄罗斯、印度、意大利、秘鲁、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电站应用。
      “坚守应该成为科研人员的一种习惯,一种品格。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高层次学术科研人才,继续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做好流体机械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注重高原地区水电建设和深海油田输送机械等方面的产品开发……”谈到未来,刘教授自信而坚定。

责 编:王蜀苏

责编: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