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进新老师不再是院长说了算 教授委员会全票通过才行

作者:记者 张雪萍 来源: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2011-01-17 浏览次数:53

《成都商报》1月17日第五版登载了“进新老师不再是院长说了算 教授委员会全票通过才行”一文,全文如下:

西华大学改革探索
  →招新老师:招聘权不再掌握在一个或几个行政领导手里,得由各学院教授委员会的10名委员全票通过
  →考核教授:考官从学校的专家组中临时抽签决定,专家组成员全是该校普通教授,没有行政岗位领导
  →未来3年:进一步改革校内管理体制,统筹平衡管理系列和专业技术系列的关系

  西华大学最近刚敲定了2011年第一批新进教师的名单。和常规的高校教师选拔机制不同,这次的名单不再是由各学院的院长们提交的,而是由该校各学院本专业领域内的教授委员会最终敲定。此外,随着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今后该校的学术事务将主要由教授、专家来决定。
  近年来,关于高校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四川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后,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也作为教育改革的第一个专项会议于本月初召开,作为省内高校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西华大学此举能否真正实现学术、行政分离,为省内高校改革走出一条新路,备受关注。

招新老师 学院教授委员会提要求定人员

  新教师的招聘历来是高校在校老师“事不关己”的事,因为学校招人一般都是各学院党政领导的事。而2011年的新教师招聘却成了西华大学不少在编教授的工作。
  在刚刚过去的新教师招聘中,939名应聘者最终只有38人签约。他们中除个别是艺术体育专业的,其他31人均是来自“211”或“985”院校的博士。据西华大学人事处处长杨伟介绍,这是该校历年招聘的新教师中水平最高的一次。从去年11月起,该校启动了对新教师招聘程序的改革。首次将教师的评聘完全交由各个学院的教授委员会负责。按照程序,各学院的教授委员会需商议决定招聘人数,面试等环节也由其组织进行。
  “这样的制度设计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招聘的公正、公开。”参加了此次新教师招聘的西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车振明说,这次的招聘权不再是掌握在一个或几个行政领导手里,得由学院教授委员会的10名委员全票通过。据悉,该院的10名委员中,不仅有学院院长、副院长,还有各个学科的带头人,主力教授。据车振明说,各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在提交招聘人员数量的同时,还提交了对招聘人员的要求,比如毕业院校、研究能力等,“从学术建设角度保证了招聘的质量。”
  在此次招聘中,生物工程学院原有6个进人指标,但最终110多个应聘者只留下了4人。教授委员会的成员认为,其余应聘者达不到要求,建议让剩余的2个指标空置。而这种空置进人指标的现象在以前是很难见的。

考核教授 专家组里没有校领导

  据西华大学人事处处长杨伟介绍,作为川内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试点单位,改革招聘制度只是该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该校在评聘教授的方式上也正探索进行新的模式。

  为了改变教授一评定终身的局面,该校从几年前就开始了教授分级的人事制度改革。教授们分为多个级别,每4年考核一次。与其他高校不同,该校参与教授评估的考官不是学院领导或校级行政部门,而是从学校的专家组中临时抽签决定,且专家组成员清一色全部是该校普通教授,但凡其升任学院或学校行政领导岗位,则自动退出专家组。

  “这样能杜绝行政思维,也能保证学术评价的权威性。”杨伟表示,保证学者在大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者在学术评价中的核心作用,是“去行政化”,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保证。据悉,西华大学将在3年内,进一步改革校内管理体制,统筹平衡管理系列和专业技术系列的关系,建立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校内流通的“立交桥”。

专家点评

让学术权力与行政管理都发挥作用
  西华大学的试点意义非常重要

  此前刚公布的《四川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呼声最高的内容,《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但事实上,一直以来,国内高校的行政力量都大于学术力量,学术决策被隐藏在行政管理中。省内另一所高校的教授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近年来,川内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其功能是负责学校学术事务的咨询、管理与决策。但多数高校的学术委员会从设置开始,就雷声大雨点小,学术委员会委员更像是一个荣誉头衔,学术权力根本无法真正决定一个老师的去留。
  所谓“现代大学制度”,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就是要在校党委领导下,构建行政管理与学术决策有机结合的大学管理体系。从高校人事部门的角度,要做的就是把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这条曾经的隐线显现出来,让它和行政管理共同发挥作用。因此,西华大学的试点意义非常重要。(成都商报记者 汪玲)

责编: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