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整版报道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显成效

作者:张雪萍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1-07-05 浏览次数:188

《四川经济日报》7月1日第四版整版报道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显成效,全文如下:


坚持以学生为本 培养创新人才
——西华大学党委书记张小南、校长孙卫国谈人才培养

  大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最主要的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以“四个大力”的具体措施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要求,对全国青年学生和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变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在对于大学如何培养人才问题上,记者近日采访了西华大学党委书记张小南、校长孙卫国,他们道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按照胡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全校教师应该平等地、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进入大学学习的青年学生,帮助、引导和教育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沿着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发奋成才;要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力的开发,采取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等方式培养学生,着力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人才。”
  张书记、孙校长结合自身办学的特点,指出了未来的办学方向:“作为一所四川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西华大学十分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产学研结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例如,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了以"五大课程群"为主体的课程改革新方案,大力压缩了理论课时,适当增设了实践课时,为创新人才成长夯实基础。学校还积极探索和实践"3+1"、"3.5+0.5"和"2+1"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开放创新实验室,不断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积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坚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学校先后与各大企业合作建立了30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学校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啦啦操"、"机器人足球赛"、"汽车方程式大赛"等国内外重大竞赛,取得喜人成绩。”
  最后张小南书记、孙卫国校长满怀信心地说:“今后,学校将紧紧抓住全面提高质量这个生命线,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雪)

搭建学生成长舞台 西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显成效

  转眼就到毕业季节了,已获保送研究生的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才女张宇涵仍很忙碌。就在前不久,由她设计的一款名为“大众Aqua”的概念车参加了“中国汽车设计大赛”而入围中国汽车大赛奖。“大众Aqua”是基于气垫船技术设计的一款汽车,该车设计外形如同光滑的跑车,有多个引擎,主引擎驱动叶轮负责提供汽车的动力,其余的引擎驱动风扇负责推进和转向,此车的特点是由电力驱动,达到无污染排放,并且能够在陆地、冰面和水上行驶。张宇涵这款车的设计开创了新型汽车设计的先河,也因此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张宇涵在西华大学不只是个例。现在,从本科二、三年级开始参与科研,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已成为西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西华大学作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不断改革创新,在教学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努力构建创新模式新举措,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确立创新教育新理念
  传统的千人一面、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适应批量培养符合工业经济时代需求的合格的专门人才,但不利于有特长、有个性学生的成长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需要因材施教、优才优育,这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知识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新理念。
  西华大学党政领导班子统一思想,明确了创新教育理念。2005年,学校确定了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格上,以通才教育学生,以市场需要为引导,由过去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向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宽口径教育转变,由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向加强能力、提高素质方面转化,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发展机会,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
  在此基础上,学校确定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西华学院,并与凤凰教育集团联合办学成立了凤凰学院。在这两个学院中,尊重个性化、提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多元化教育,为个性化创造条件创新意识,使每个学习者得到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今年4月,学校率先启动教育部“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一、二、三年级共设立了3个“卓越机械工程师特色班”,着力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能力的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卓越人才。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西华大学在建立创新人才新的培养机制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学校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有步骤地全面更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适应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校减少了原来教学内容中占相当分量的事实性知识,增加了原理性知识,使学生的大脑潜力能够向有更高价值的方向发展,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原理知识、常识传授的倾向,积极创造条件扩充了学生的经验知识。学校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建设,验证性实验比例逐年下降,部分实践课程实现了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校还增加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必修学分,在本科生学生手册中明确提高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分纳入学生总成绩计算,并免除这部分学分学费;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奖(含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将纳入学生创新学分计算,同样免除这部分学分学费。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每年西华大学学生均取得良好的成绩。与之配套,学校建立了10余个创新实验室,其中以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交通与汽车创新实验室、电工电子创新实验室和国防生创新实验室成果尤为显著。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研究学习机制。“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类似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但与研究生的导师制也有所区别。将本科生导入研究型模式是一种加深知识理解的学习机制。在这种学习机制下,可使学生参与进行的研究项目尽量与企业、社会接轨,通过这种参与方式,训练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提前体会“真枪实弹”的感觉,增加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改革。毕业论文或设计的选题和实习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与考研和毕业生就业找工作的时间冲突,致使学生身心不能完全投入到毕业实习中去。为此,学校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选题时间提前到了第五学期甚至更早,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使科研活动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使本科生科研有系统、有计划地分阶段实施。在参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后,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带着问题学习,带着科研项目学习,目的性增加,并将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的自主成才。学校鼓励学生组织研究团队开展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可以将有不同长处的学生搭配在一起,发挥各自所长,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
  考试改革。考试是大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校根据课程性质,不断改革课程考试内容与方式,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开卷、闭卷、论文、口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制定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走出读死书怪圈,把学生平时的各种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纳入考试的综合成绩中,并把它作为激励学生进行各种创新活动的举措。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干得好,留得住”是用人单位对西华大学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这一评价,源自学校领导班子对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份坚持,即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打造平台,提供舞台,需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的“小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大课堂”。
  学校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了五大课程群的课程改革新方案,大力压缩理论课时,增设实践课时,为创新人才成长夯实知识基础。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3+1”、“3.5+0.5”和“2+1”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开放创新实验室,不断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西华大学建立了数百个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啦啦操”、“机器人足球赛”、“汽车方程式大赛”、“西华大学科技立项活动”等科技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推动学生课外活动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大批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组建“大山天使计划”团队开创大学生心理支教活动、成功入围“2010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的李世杰;以自己优异的运动成绩和一流的竞技发挥、作为四川大学生的唯一代表成功当选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手的洪世贤;以创意创新构思和独特视角、凭个人超强实力成功当选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学生记者的赵皓盈;自己动手改装航模、多次对学校全景进行航拍的陆根苇……获“2010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卓越队”团队;获“2010年中国首届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综合排名第三的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FSAE车队;在2011年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川渝赛区比赛获“商战”沙盘冠军和“供应链”沙盘组一等奖的管理学院团队……
  一连串的成绩,是西华大学“提升科技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结下的累累硕果。而今,在创新人才培养征程上,西华大学人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相信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定将形成。(王蜀苏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雪)

责编: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