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省内首批“双学族”毕业了

作者:张雪萍 来源: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2011-07-13 浏览次数:251

《成都商报》7月12日第5版登载了“省内首批“双学族”毕业了”一文,全文如下:
  就在前几天,成都理工大学2011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罗吉凡领到了他的“会计学学士”学位证,这是他的第二个学位证。和同龄人相比,他似乎拥有更为优越的竞争砝码,在成都理工大学数千名毕业生中,仅有70位学生拥有这样的“双学位”。
  2009年,在省教育厅批准下,省内十六所高校第一次试点“双学位”教学,今年,首批试点的“双学位”学生正式毕业。成都商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由于各个高校开设情况不一,今年毕业年级领取到“双学位”的学生有数百位,他们大多是为了就业而选择了成为“双学族”。
  对此,川大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完全以就业为目的选择“双学位”并不一定都能有用,“关键还是学到本事和能力”,学生在学习期间也不能因学习放弃了社会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拿“双学位”不轻松
  周末几乎被功课和考试“填满”
  罗吉凡最初选择学“双学位”的目的很简单,“妈妈是会计,多学一门专业,扩展知识面,还增加就业机会,是件好事。”于是在看到招生信息的时候,他迅速报了名,报名并不容易,“还得老师推荐,主修的专业成绩不好还报不上名”。2009年,罗吉凡成为了首批“试水者”。
  “拿到双学位并不容易”,从大三开始,连续两年里,罗吉凡几乎都放弃了多姿多彩的周末,取而代之地是更多的功课和考试。“学校要求普通学生四年完成190学分,修‘双学位’的同学要在两年里多完成80学分,学习非常紧张。”最难是在大四的时候,“要准备两份毕业论文,还要实习,找工作,真是忙死了!”
  不止是成都理工大学,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双学位”中的辅修学位最低学分设置都为80分。西华大学学籍科科长熊朝坤说,为了不和主修学位的课程冲突,辅修学位的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和晚上进行,为此,选择了“双学位”意味着要在大学期间忙起来了。
选修的学生:
  多选热门专业 想为就业添砝码
  和罗吉凡一样,很多选修“双学位”的大学生认为,之所以攻读“双学位”,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在求职“战场”上增添胜出的砝码。那“双学位”是否真正能为就业加分呢?
  成都商报记者从各个学校了解到的情况是,各个学校并未统计过“双学位”的学生的就业情况,但从几位接受调查的学生均表示“对就业有益”。
  罗吉凡考取了公务员,他告诉记者,他报考的岗位虽没有特别的专业限制,但在面试环节,他明显感觉自己沾了“双学位”的光,因为和其他竞争者相比,他既懂计算机知识、又精通财务管理,能干的事更多。
  同样,刚刚被成都一大型国企聘用的西南石油大学毕业生沈霖也是通过自己辅修的法律学位“打败”的对手,获得月薪4000元的岗位。沈霖说,在找工作时,他看到不少单位打出的招牌是“本科生免谈,有‘双学位’证书者可酌情考虑”。
  成都商报记者从各个高校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双学位”试点的深入,选读“双学位”的学生也逐年增加。在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刚试点时共70人读“双学位”,2010年时就增加到了163人,近期学校发布了2011年的“双学位”专业通知,目前就已有近500名学生提出申请。在西华大学,2009年共有150人学习“双学位”,2010年,数量增加到了210人,新的一批学生目前也在报名和统计阶段,但据校方介绍,报名人数也早已翻番。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也是如此。
  老师们在统计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报考会计、法律、英语、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的学生最多。在成都理工大学,从2009年刚试水开始,学校就在20个专业方向设置了“双学位”,但最终,只有3个专业开设起来,正是会计、法律、英语。“这和学生追逐就业热门不无关系”熊朝坤说。
“双学位”有冷有热
  不一定有用 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一些高校看来,“双学位”与就业实则关系不大。作为部属高校的四川大学早在四川省试点“双学位”以前,就开设了“双学位”,“但近年来,选择‘双学位’的学生已在不断减少”,据该校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不同的招聘对于“双学位”有不同的态度,有的认为“双学位”的学生更能吃苦,同时知识面也更广,但也有企业并不认同“双学位”,“他们有自己一套成型的用人考核体系,所有应聘者都要接受考核,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川大近年来选择“双学位”的学生就已开始有了减少,完全以就业为目的选择“双学位”并不一定都能有用,“关键还是学到本事和能力”,学生在学习期间也不能因学习放弃了社会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成都商报记者 汪玲)

责编: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