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创新西华 奋力实现强校梦

作者:张雪萍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3-06-26 浏览次数:163

《四川日报》6月25日登载了“创新西华 奋力实现强校梦”一文,全文如下:
  听,这是西华大学近期一场演讲比赛上的声音:电气信息学院2011级电气专业的王昆宇,一句“带着时代的最强音,扬帆起航,追逐中国梦,我的梦!”征服了现场的观众。
  看,刚刚落幕的毕业“声”晚会上,大四的优秀毕业生共“话”毕业——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需要坚持,需要奋斗,传递他们的青春正能量。
  西华大学是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四川工业学院和原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2008年9月25日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西华大学。学校传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坚持“教学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确立了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强烈的责任意识、扎实的实践能力、奋进的改革精神的优秀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办学的根本任务,追求学术卓越,坚持内涵式发展,形成了独具西华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学术精神。
  10年,西华华丽蜕变;10年,梦想扬帆起航。
三大战略汇聚强大动力
  教育兴,国家兴,“教育梦”助力“中国梦”。
  5月9日,西华大学举行“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学校党委书记张小南在会上号召全校师生齐头并进,奋力实现“强校梦”。
  “将西华大学的‘强校梦’汇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扬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全体师生的激情奋斗,逐步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是西华大学未来的梦想,也是汇聚成伟大‘中国梦’的万千支撑之一。”
  自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西华大学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把个人的“成长梦”、“成才梦”融入学校的“强校梦”。通过集中学习、主题演讲、专家报告、社会实践、学生论坛,全校师生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实现西华大学的“强校梦”必须坚持“三大战略”。
  坚持特色专业战略。坚持工科优势,多学科并举,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具有国际化和应用型优势的综合性教学体系。学校拥有5个国家级、1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专业、7个省重点学科和1个省重点培养学科;除了传统的优势学科,2006年,学校成立后备军官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联合培养空军国防生;2010年,与凤凰卫视集团合作成立凤凰学院。
  坚持开放发展战略。高校教育必须打破封闭状态,积极探索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道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截至目前,西华大学同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泰国等国3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学校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对学术和学术“潜力股”年轻人才的引进。为此,西华大学制定了“一对一”量身定制的人才引进机制,实施“青年学者培养计划”。学校现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并有一批享受国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教授,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80余名。
人才培养创新永无止境
  大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近日,一则好消息轰动西华校园——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10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张天夫荣获“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就在1个月前,一个和成都某上市公司签订的“AR增强现实云平台杂志发布系统”的合约到手,首批签约资金18万元到账,这位“技术宅”和他组织创办的西华大学“微力科技”学生创业团队扬眉吐气。
  就在今天,西华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体育馆隆重举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王华明校友回到母校参加毕业典礼,为毕业学子授予学位,并为学弟学妹作报告,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追梦历程。
  一位是毕业的老校友,一位是在读的本科生,王华明和张天夫的成功诠释了西华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努力构建创新模式新举措,亮点频现。
  在西华,可以提前毕业——学校实行弹性学习年限,进行人性化管理,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鼓励具有研究潜质、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学期多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提前毕业。
  在西华,论文提前可写——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前移,学生在大二下期或者大三上学期便可以提出申请,这样有利于大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获得研究和实践经验。
  在西华,课程可以替代——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各专业设置了多个专业方向,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均可供学生选择。对于有就业和创业特别需要的学生,允许学生用企业要求的或创业所需要的课程替代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其比例可达到30%。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和尝试,逐渐形成了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西华学院模式、校企合作的凤凰学院模式、军地合作的后备军官学院模式和技术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满足多样化人才的培养。
  近3年来,西华学子在“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比赛”、“机器人足球大赛”等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59项,省级奖362项。在国家级大学生体育竞赛中荣获团体冠军19个,个人冠军13人次;荣获第二届亚洲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团体季军1项,个人冠军2项、亚军1项;荣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跆拳道项目铜牌两枚;啦啦操队荣获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第6名,先后受邀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及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学生的实干和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智力支持服务地方发展
  西华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建设人才18万余名,已经成为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基地。
  6月6日,西华大学召开了2013年科研工作大会暨青年学者培养计划启动动员会。张小南书记寄语西华教师:“要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主动出击,服务四川“三大发展战略”,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学校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参与或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八五”至“十二五”重点攻关项目、重大专项和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以及大量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
  西华人在现代制造技术、流体机械、信息技术、新材料研究、汽车清洁能源技术、区域经济等领域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截至2012年底获得授权专利13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21项。2003年至今承担科研项目3685项(其中纵向1555项,横向2130项)。
  创新发明推动技术进步。在水利水电领域,西华的“水利机械快速破坏机理的新学说”理论成功运用于30多个电站的改造,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材料学院的国家发明专利“高速准高速(提速)铁路道叉高性能耐磨钢及制造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广泛用于铁路工务段。
  科技服务助推经济发展。针对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及国家大力提倡的绿色能源战略,西华为全省天然气产业基础建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食品质量与安全新专业的开设,为四川省食品质量监督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四川西华机动车司法鉴定所”已成为省属特大交通事故权威鉴定机构。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充分发挥了智囊团、思想库作用,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产业规划和文化服务。学校与成都、攀枝花、遂宁、眉山、马边、万源等地方政府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应邀对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作专题调研,承担了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川西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 2015)、四川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数个课题,学校的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为当地政府保护地方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及旅游提供了咨询服务。(江芸涵 图片由西华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翟元平

责编: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