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聚焦“数字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 这场学术论坛在西华大学举行

时间:2024-05-11浏览:10

“中国网”5月10日以’聚焦’数字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 这场学术论坛在西华大学举行”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中国网5月10日讯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如何回应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新挑战?如何主动把握契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型和创新,从而更好地推进教育数字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月9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和西华大学共同主办,西华大学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四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共同承办的“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学术论坛在西华大学举行。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齐聚一堂,聚焦“数字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等相关议题碰撞思想火花。


当日的论坛开幕式,在西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莉的主持下拉开序幕。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冯刚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主旨报告。冯刚在报告中阐述了方法、方法论、方法体系三者的支撑与协同关系,并从系统论、热力学、现代性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角度对方法体系进行多维解读。

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西华大学副校长费凌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迭代延展了思政课教学的时空、重构了思政课教学的场景和区域、变革了思政课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为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在主题论坛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从数字思政、高校思政课改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电子科技大学吴满意教授围绕“数字思政空间的几点思考”进行主题分享。吴满意表示,回应空间转向有助于强化理论传播渠道、拓展主流价值观主干道、铺好数字文明的辅道;西南财经大学唐晓勇教授则以“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目标及创新路径”为题展开分享。唐晓勇以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思政课提质增效,重点探讨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实践路径创新。

同时,西华大学张力教授的主题报告“数字赋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逻辑演变和实践路径”,从时代新人培育要求、高校网络思政的破圈解析数字赋能高校网络思政创新的现实依据;从“覆盖”到“精准”的治理逻辑、“阵地”到“生态”的发展逻辑、“双向”到“多维”的互动逻辑梳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演变;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系统化、精准化、智慧化三化特征有机统一,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路径指向。此外,四川大学李辽宁教授则从人类认识世界的范式创新、数字化变革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数字化变革的策略三个方面对“数字变革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其应对”议题进行探讨;北京交通大学徐先艳副教授以“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变化”为题,从数字技术对青年思维方式及接受习惯的改变、数字技术对青年思想观念的改变两个方面进行分享;西南民族大学高乃云副教授立足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思考”为题开展分享。

成都中医药大学乔丹丹副教授以“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数字伦理研究”为题,电子科技大学聂小雄老师以“大数据赋能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建构”为题,西南石油大学文婷婷副教授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质增效研究”为题,四川轻化工大学陈亮副教授以“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规范研究”为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李晓蓉老师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为题,四川师范大学汪斌老师以“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危机的理论澄明”为题,四川文轩职业学院杨小丁副教授以“思政课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为题,西华大学冯永泰教授以“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与价值引导”为题,分别进行了分享。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革新,推动其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守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善于抓好数字化变革和科技赋能的新机遇,深入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推动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创新发展。

相关链接:

中国网:聚焦“数字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 这场学术论坛在西华大学举行

http://home.china.com.cn/txt/2024-05/10/content_42784582.htm